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给老师送礼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此行为加以禁止,但该现象依旧日益盛行。中国是礼仪之邦,送礼在人情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送礼现象是与中国人情社会的人际交往规则紧密相关的。因此,本文对送礼行为的分析主要围绕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情关系和人际互动展开。
本文主要研究礼物的交换意义及其合理化过程。具体分为新教师对送礼现象的合理化过程和送礼过程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合理化过程。本文以布劳的辩证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两位教师进行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同时结合网络新闻作为辅助资料。
对丁老师的研究主要采取情境叙事法从时间维度上就学校文化对新教师的教化作用展开。在学校文化的影响和教化下,丁老师对此现象的心理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初次被动收礼的忐忑、收礼的教化过程和收礼之后的合理化过程。对张老师的访谈案例主要采取主题分析的方法,从送礼发生的过程的角度展开,具体包括送礼前教师和家长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为送礼行为的产生奠定了关系基础,送礼行为的主体往往是遵从理性的原则,期待回报地做出行为。在送礼过程中伴随送礼时机和场合的选择、话题的转变和送礼方式的选择。送礼行为发生后,送礼学生在这一行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没有送礼的学生处于怎样位置、教师的角色冲突和家长的矛盾体验进行了探讨。
通过研究发现,送礼行为是在学校文化和人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一种理性、公平和互惠的交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