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于2012-2013年对中国近海各海域进行了丙烯酸(acrylic acid, AA)的分布研究,并对丙烯酸与相关物质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基硫(DMS)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水文参数及叶绿素(Chl-a)与丙烯酸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各环境因素对丙烯酸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关于采样和保存方法的研究:为了优化丙烯酸的取样与保存方法,本实验初步研究了大体积过滤对丙烯酸样品浓度的影响,发现随过滤体积的增大,丙烯酸浓度会增大,因此样品采集应采用小体积过滤方法。另外,冷冻冷藏样品保存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冷冻会使样品丙烯酸浓度增加,因此样品应采用冷藏保存。(2)夏季对黄东海和南海的研究:于2013年7月对黄东海海域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丙烯酸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各水文参数及Chl-a对丙烯酸分布的影响。表层丙烯酸的浓度范围为5.8-712.9 (154.8) nmol L-1,且呈近岸高远海低的特点分布,由于受到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南黄海的中部为丙烯酸和Chl-a的低值区。AA/Chl-a的比率范围为0.002-1.30(0.21) mol g-1,由于受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影响该比率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异性,且与温度呈正相关性。表层海水中丙烯酸与DMSPd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于2013年7月调查了南海海域丙烯酸的浓度分布并分析了各参数对丙烯酸的影响。表层海水中,丙烯酸的浓度范围为0-60.0 (15.6) nmol L-1,丙烯酸的高值区大多出现在纬度较高的海域,与之前关于DMS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海洋中的DMS浓度随纬度而变化,高纬度的浓度较高而赤道地区的浓度较低。表层海水丙烯酸与DMS成正相关性,而与DMSPt及DMSPd却呈负相关性。对比南海四个垂直站位的分布图可以得到丙烯酸与Chl-a浓度的分布模式相类似,受透光层光照的限制,浓度最高值大都分布在上部水层中。(3)秋季对黄渤海和东海的研究:于2013年11月份对黄渤海的DMSP, DMS和丙烯酸进行了生物地球化学调查。表层DMSPt, DMSPd, DMS及丙烯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71 (1.07-122.50),6.60 (0.85-35.67),1.48 (0.53-5.32),42.2 (13.8-352.8) nmol L-1。DMSPd和丙烯酸的浓度与Chl-a的含量呈正相关,表明在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控制DMSPd和丙烯酸的分布有重要的作用。此外,DMS和丙烯酸均与DMSPd的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层海水中AA/(DMSP+AA)和DMS/AA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7.46%-98.58%(80.64%),0.36%-29.71%(7.62%)。DMSP, DMS和丙烯酸垂直分布的共同特点为,虽然每个站位最大浓度出现的深度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较高浓度大都出现在靠近表层的水域。复杂的水文条件和陆地径流会影响DMSP, DMS及丙烯酸的空间分布。DMSPd的降解速率及DMS和丙烯酸的产生速率随海洋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10月对东海的丙烯酸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表层丙烯酸的浓度范围为1-525 (117) nmol L-1,沿岸水域的丙烯酸浓度明显比开放水域高,除了受陆源输入影响外,还因为这两个海区正处在闽浙沿岸较强的上升流中心。AA/Chl-a的比率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线性分析表明AA/Chl-a与温度存在正相关。丙烯酸与DMS是呈负相关的。四个断面分布体现了由北向南依次受到了长江冲淡水,黑潮水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后丙烯酸的浓度分布特点。2013年表层丙烯酸的浓度范围为16.0-258.6 (83.3) nmol L-1,沿岸水域的浓度明显高于外海。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AA/Chl-a呈现由北向南,由近岸到远岸增大的趋势,东海西南部则由近岸向远岸逐渐增大。对丙烯酸和温度,盐度,Chl-a浓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未发现显著相关性。(4)对胶州湾内外海水中DMSP的降解进行了春夏两个季节研究:对比湾外两个季节DMSP的降解速率常数及DMS和丙烯酸的产生常数,夏季三者的速率常数均高于春季的。同理对湾内两季节进行对比,发现夏季DMSP的降解速率和DMS的产生速率均高于春季,而丙烯酸的产生速率低于春季,可能是因为夏季丙烯酸的降解速率也较快。并讨论了温度、酸度及粒度对DMSPd,DMS与丙烯酸生物生产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助于DMSPd的降解及DMS和丙烯酸的产生;酸化和碱化海水均会促进DMSP的降解,而碱化促进作用更明显;过滤粒径越大,DMSPd浓度的下降趋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