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急诊部设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物、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医院建筑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医院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和产高标准化。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自然环境因为大量的开发而受到破坏,疚病谱发生变化,各种大型公共灾害事件、卫生食品中毒事件频发,对综合医院急诊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部已经成为医院的第二门诊部。急救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急诊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救治患者的水平,也对急诊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介绍选题背景,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然后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与总结,指出本文与已有研究之间的区别,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综合医院急诊部概述”主要是通过对于急诊部发展历史、分类、工作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得出当代综合医院急诊部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第三章“北京地区综合医院急诊部现状研究”则是以北京地区急救系统为导则,通过对于北京市大型综合医院急诊部的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于急诊部主要使用人群的问卷调查,对当前综合医院急诊部的设计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第四章“综合医院急诊部设计研究”则是通过国内外实例的分析总结,从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对急诊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出适应急诊部设计原则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同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综合医院急诊部的设计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当下,伴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化,我国城市的功能结构机械分区向复合、多元、混合的空间类型转换,空间整合、空间重组导致城市空间的剧烈变革,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也随之发展和变化。而
在1994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明确要求“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提高,夜间城市中所发生的公共活动越来越丰富,城市商业地段的外部环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容纳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发生容器之一,也应对城市活动
本研究尝试探讨一种建筑设计的辅助手段,用于设计前期或者展览策划时对不同布局方案的比较,以预测参观者的行为方式。   选择首都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建筑空间与使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芬兰被弗兰姆普顿评为四大设计强国之一,芬兰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创作的建筑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
中国戏曲和戏曲舞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数以千百计的古代舞台文物遍及城乡。我国的戏曲植根于自身的文化系统,是与历史文脉紧密相承的。而传统的戏场和戏曲共同演化出来,相互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概念和内涵上,现代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意指其现代性和传统地域性的关联性表达,即包括与特定地理、
目前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并列为中国三大高能耗行业。尤其是随着建筑总量的逐年攀升和对建筑室内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更是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1]。根据住房与城乡
学位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都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相配合,形成大型的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的节点,其首要功能是满足乘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