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小麦遗传转化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人类主要粮食来源之一。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病范围广,不仅造成产量减少,而且降低小麦面粉品质,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传统的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是污染环境,使用多年后防治效果不断下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转基因技术用于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为转化材料,选取开花12~14 d的大小合适的幼嫩籽粒,剥出幼胚,诱导愈伤,以Bar或Pmi为筛选标记,利用含有双边界载体的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麦,经过分化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植株,再通过PCR、RT-PCR鉴定目的基因及其表达,筛选剔除筛选标记基因的小麦材料,接种鉴定高世代转基因小麦的赤霉病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扬麦158、郑麦9023、襄麦76和襄麦13为受体品种的转Hvglu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大麦葡聚糖酶基因Hvglu的编码产物能够分解真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延缓真菌生长,从而使小麦表现抗性。将含目的基因Hvglu的双边界载体导入农杆菌,再将含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小麦。取扬158、郑麦9023、襄麦76和襄麦13幼胚培养8 d后形成的愈伤用于转化,在Pmi/甘露糖筛选体系下,分别从这4个品种的转化愈伤中筛选获得4株、3株、1株和1株T0代阳性植株。扬麦158和郑麦9023的目的基因在T6代仍存在着分离,襄麦76的目的基因与标记基因在T2-T5代即没有分离。襄麦13的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在T1代丢失。通过RT-PCR鉴定发现Hvglu基因可在RNA水平表达。对高世代的转Hvglu基因小麦进行大田单花接种鉴定赤霉病抗性的结果表明,与未转化对照相比,T6代转基因扬麦158的抗性提高了13%,T6代郑麦9023的抗性提高了 12%,T5代襄麦76的抗性提高了 11%。2)以扬麦158为材料的转多基因OAPAR植株的筛选与鉴定。OAPAR基因包含5个串联在一起的目的基因,分别是Omega、AG、Pep3、ACE、PsD2,利用农杆菌共转化以实多个目的基因同时转入小麦细胞。筛选获得1株To代阳性植株。筛选标记基因为Bar,在T2代时已经被剔除。T4代的目的基因仍在分离。3)以扬麦158为受体的转CHS7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CHS7基因是RNA千扰基因,包含CHS7As3和CHS7As4两个片段,它的产物会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形成。利用农杆菌转化扬麦158幼胚愈伤,筛选获得到1株T0代阳性植株。筛选标记基因为Pmi,现已繁殖至T4代。所用的4个小麦品种,均可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但相对而言扬麦158更适合于农杆菌转化。
其他文献
工商联对异地商会负有引导、指导和服务职责。新形势下,工商联加强异地商会工作必须把握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发展方向,着力在引导异地商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异地商会水
An d a n te夕.乙秋汾阴悯琴{霆彗彝拿董le产叹p口—一一一l万.碑洲~恤_.l_l}抓卜“·月(二l,们匕口l只尸尸叫In、任尸-一}一,时1ll1 Jr二沪尸.1 11.11}.]l口.).民二月二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内卷化等特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致使其中一
目的比较在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中,奈达铂单周1次与3周1次方案的毒副反应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