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六大“三农”问题的首次提出,到2010年中央1号文强调①“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如今的“三农”问题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尤其受2008年末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现在的“三农”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国民经济发展问题演变成一个全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从理论上系统研究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构成并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进行有效的实证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现状的分析,指出由于财政支农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不规范而导致的总体效益不足,并着重分析了制约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有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进行了较为翔实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我国支农资金规模增长缓慢、结构存在偏差、管理方式存在弊端,直接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对提高农业GDP增长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两方面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整体不高。
为此,本文围绕以下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三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四是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五是发挥财政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导向作用。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一是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分为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使用效益,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二是在基础数据的选择上,本文采用1978-2007年的基础数据,横跨30年的数据分析可以客观全面的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情况做出评价。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但由于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量化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本文仅对经济效益进了分析论述,今后还需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