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传统Meta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单纯针刺治疗中单穴疗法与配穴疗法的疗效差异,并按疗效将其他治疗PD的方法进行排序,明确针刺治疗PD配与不配的问题,筛选出不同观察指标下的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首先,通过检索八大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Web of Science(SCI),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且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获取包含单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其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按设计较全面的信息提取表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应用Cochrane Handbook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最后运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检索得到中英文相关文献5755篇,经查重、筛选得到10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研究,共涉及9类干预措施,10259例患者.质量评价显示66(66/143,46.2%)个研究运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2(12/143,8.4%)个研究进行了分配隐藏,1个研究对受试对象施行盲法,1个研究对结果评价者施行盲法,143个研究均未选择性报告结果,所有研究结果数据完整,其他偏倚风险不明确.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VAS指标下,单穴VS多穴结果[SMD=-0.39,95%CI(-0.51,-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异质性低等(I2=2.8%,P=4.22);CMSS指标下,单穴VS多穴结果[SMD=0.01,95%CI(-0.14,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9),异质性低等(I2=0.0%,P=0.761).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有效率指标下干预措施疗效排序:多穴+中医常规疗法>多穴+西医常规疗法>单穴+中医常规疗法>中医常规疗法>单穴>多穴>西医常规疗法>安慰治疗;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指标下干预措施疗效排序:多穴+中医常规疗法>中医常规疗法>多穴>单穴>西医常规疗法>安慰治疗>空白治疗;COX痛经症状评分(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指标下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中医常规疗法>多穴>单穴>空白治疗>西医常规疗法.漏斗图显示存在发表偏倚或小样本效应的概率较小.  结论:1.直接比较Meta分析提示:与单穴相比,多穴在降低原发性痛经VAS疼痛程度上效果明显;而在降低原发性痛经CMSS疼痛效果上没有明显优势.2.网状Meta分析提示:①临床症状有效率指标:多穴+中医常规疗法、多穴+西医常规疗法和单穴+中医常规疗法疗效相对较好,且单纯针刺不合并其他治疗方法中单穴较多穴稍具优势.②VAS指标:多穴+中医常规疗法、中医常规疗法和单纯针刺多穴效果相对较好,且单纯针刺不合并其他治疗方法中多穴较单穴效果明显.③CMSS指标:单纯针刺多穴和中医常规疗法效果相对较好,且单纯针刺不合并其他治疗方法中多穴较单穴效果明显.然而所纳入的原始研究设计均存在缺陷,例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未具体描述,存在未做随机的可能性,未进行分配隐藏和未实施盲法等.另外,各观察指标下的RCT类别分布不均,数量相差较多,如临床症状有效率的RCT研究中多穴VS单穴只有1个,VAS评分的RCT研究中单穴VS安慰治疗和单穴VAS多穴+中医常规疗法都只有1个.研究数目少,样本量小,偏倚风险高,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故应谨慎看待本网状Meta分析结论.建议今后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应注重研究方案的顶层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偏倚风险因素的控制,RCT严格按照CONSORT要求的条目进行汇报,增强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研究证据的级别和临床价值.只有这样,网状Meta分析等二次研究的结论才能更加真实、可靠.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1)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探讨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与认知改变的关系,揭示MHE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理;(2)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
目的: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探讨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优化方案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安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胃癌癌前病变p53、CDKs基因的干预效应,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释“加味七方胃痛颗粒”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
目的:观察复脾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NO含量、胰岛细胞iNOS的表达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复脾汤治疗消渴病的机理。 方法:实验选取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适应性喂养2
目的:运用GC-TOF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结合生物信息学及模式识别分析方法(PR),分析受试者(健康人群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的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血清代谢物谱,对其血清中代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