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铜对燃煤烟气汞的气固吸附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汞由于其剧毒性、持久性以及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燃煤电站是大气中人为汞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将单质汞(Hg0)高效氧化成氧化态汞(Hg2+),然后通过湿法脱硫装置脱除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燃煤汞排放控制方法。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广泛应用于NOx的脱除,研究表明SCR催化剂能够提高单质汞的氧化与脱除,但其机理还不清楚,因此研究SCR催化剂催化氧化单质汞对于发展煤燃烧过程中汞污染控制技术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理论计算与燃煤汞污染联合脱除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将密度泛函理论应用于燃煤烟气汞在SCR催化剂CuO表面上的气固吸附机理研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不同方法(GGA-PBE,GGA-PW91和LDA)分别对CuO体相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并与实验值比较,来验证本文所选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GGA-PW91方法最吻合本文的计算需要。构建了较好表征CuO固体表面的CuO(110)氧终端和铜终端的周期性表面模型,探讨了燃煤烟气不同形态汞(Hg0、HgCl和HgCl2)分别在CuO(110)氧终端表面和铜终端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氧终端表面,Hg0和HgCl2的吸附行为是物理吸附过程,HgCl的吸附行为则是化学吸附过程;在铜终端表面,Hg0、HgCl和HgCl2的吸附行为均是化学吸附过程。Cu在Hg0与表面的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荷布局显示,Hg原子更倾向于与表面Cu原子结合,而不是O原子结合,进一步的态密度分析推测Hg原子与表面Cu原子通过电子轨道杂化发生相互作用。HgCl和HgCl2在CuO(110)铜终端表面吸附发生解离吸附,且与吸附表面结合后不容易发生脱附反应。探讨了烟气成分(HCl、NO、NH3和SO2)对CuO脱除汞的影响机理。在CuO(110)氧终端表面,HCl通过Eley-Rideal机制影响汞的氧化;NO对汞的氧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NH3阻碍Hg0的吸附;SO2对Hg0在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过程基本没有影响。在CuO(110)铜终端表面,HCl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制影响汞的氧化;NO可能通过抑制Hg在表面的吸附从而阻碍Hg的氧化;NH3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Hg0与表面Cu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SO2分子与表面Cu原子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会抑制Hg0在表面的吸附,同时与HCl竞争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从而阻碍Hg0氧化。研究结果为SCR催化剂CuO氧化脱汞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长期贫困,是先天条件太差,还是另有成因?对秦巴地区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农村土地等自然禀赋未得到规模化生产利用而转为收益性较高的农副产业,这是制约农村
<正> 一、调查清理经过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巴彦淖尔盟包尔套勒盖农场工人,在1963年5月间于陶生井附近发现大批古墓葬。当地政府及时通知我队,当即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并清理
介绍了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两种中国的传统符号,阐述了再现、点睛、共融、提炼等中国传统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指出设计师在对空间、造型、色彩的处理中,应汲取传统文化的
<正> 一、清理经过及地理环境我馆于1960年11月中到1961年1月中,派谭用中、袁有珍等同志,在赫章县可乐区发掘了七座古墓。这七座墓均有封上,大小不等,除墓5外,其余六座均遭到
期刊
针对以往级联失效模型负载局部重分配规则与现实计算机网络全局路由特点不吻合的缺陷,模拟网络中信息流传输过程。定义路由器的失效条件,建立基于负载全局重分配的级联失效模
含氮杂环化合物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较难降解,且具有生物毒性及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和环境的健康构成了威胁。氮杂环的大小和稠合程度会影响生物法对该类化
<正>信息技术推动档案信息化跨越发展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促使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深度发展。国际档案信息化建
从投融资主体性质、主体表现形式、客体即融资渠道三方面详细建构了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体系,分析了各方面内涵及构成,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投融资建议。
结合工程实例,对后浇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从模板体系、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方面对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为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适用性
根据颜色、气味、粒径、黏稠度等理化指标,将太湖竺山湾柱状底泥样品由上至下依次分为氧化层(A)、污染层(B)、污染过渡上层(C1)、污染过渡下层(C2)和健康层(D).通过对底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