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逐渐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格局”下税收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实行双轨的流转税制度,即营业税和增值税长期并存。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来源,促进了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进一步稳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原有的税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税收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若解决不善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自2012起开始,我国尝试在部分地区及部分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随着税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于2016年5月初开始对金融业改革进行试点。由于金融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营改增”政策的制定将对金融业的发展影响重大,然连锁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行业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先宏观分析整个金融行业的现状,重点分析“营改增”政策产生的税负影响。首先,探讨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回顾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行业征收增值税存在的难点以及商业银行如何选择征收增值税的模式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表明,“营改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起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对金融行业实行“营改增”政策时间不长,“营改增”对于金融行业实际税负产生的影响是亟待研究的。其次,基于税收公平与效率理论、税收中性理论、消费者福利理论及税收超额负担理论,并结合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的具体案例,重点剖析“营改增”前后对于金融行业税负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营改增”前后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深入剖析了“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分行流转税、城建税及教育税附加及所得税的影响,并对“营改增”所产生的整体税负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再次,结合对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税负影响的结果分析,总结了中国工商银行××分行在执行“营改增”政策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可抵扣的进项税目不多;第二,整体税负可能上升;第三,盈利能力可能削弱。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深入剖析了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第一,税务内控管理还需完善;第二,传统的运营模式对涉税行为进行了隐匿;第三,金融业具体状况不同使得“营改增”政策仍存在欠缺;第四,现有的税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最后,从银行自身以及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金融行业如何面对“营改增”的相关建议。从纳税主体层面来看,首先应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完善财税管理架构并适时加强税务筹划。在征收主体层面,中央应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增值税改革的关注度,考虑在国税内部增设专门负责商业银行税收征管的部门,并充实通晓金融知识的税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