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看《浮士德》中人物的性爱观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k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人类思维、行动和语言表达的一种系统的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Lakoff/Johnson1998:11),隐喻能反映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认知结构。由于隐喻的张力,隐喻性表达更能在言语之外体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给人一种形象的思维反应,这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情感及思想往往借助于隐喻,以简单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正确的理解文学中的隐喻性表达,对洞察说话者意图,剖析人物形象,预见故事情节发展方向以及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具有重要意义。《浮士德》是歌德毕生的代表作,它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四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之一。在《浮士德》众多场景的人物交际中,富含隐喻性表达,尤其是涉及“性”与“爱”的隐喻表达,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通过分析《浮士德》中关于“性”与“爱”的隐喻,解读浮士德、葛丽卿以及靡非斯陀匪勒司三位主要人物不同的性爱观,并揭示当下社会针对性与爱的关系存在的三种观点,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追求性与爱的相互交融,认为性与爱相辅相成;以葛丽卿为代表的追求纯爱,认为性是爱的从属;以靡非斯陀匪勒司为代表的认为性凌驾于爱,享受现世的乐趣,追求当下的快感与激情,进而表明浮士德与葛丽卿的爱情悲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自对两性关系差异巨大的观念和想法造成的。最后,从社会背景、宗教礼法等角度探讨三位主人公使用不同概念隐喻表达“性”与“爱”的深层原因,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浮士德》的中心思想。
其他文献
先锋艺术是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理论、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体现出当代艺术发展的实验性路径。当今,在设计研究领域,探讨“先锋艺术”的观念以及实验性
这次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和省委常委会精神,总结2009年统战工作,交流统一战线服务海西建设经验,表彰2009年统战调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