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对李白诗歌接受之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ro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人格,都对同时代的文人及后代的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词人中,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对李白诗歌接受最为明显:辛弃疾对李白诗歌的化用共37次,居宋代词人之首,苏轼共26次,仅次于晁补之(28次)和辛弃疾。  苏、辛词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有同有异,本文将具体论述苏、辛词对李白诗歌接受之同异。文章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概述宋词对李白诗歌的接受。主要分析宋词对李白女性诗、写景诗、怀古诗、饮酒诗以及投赠诗的接受。  第二部分论述苏、辛词对李白诗歌接受的相似性。包括苏、辛词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方式、人格、想象艺术、豪放风格四个方面,并分析相似接受的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苏、辛词对李白诗歌接受的不同之处。此部分论述苏、辛词对李白诗歌的不同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狂士精神,二是想象艺术,并分析不同接受的原因。  苏、辛词对李白诗歌接受之同异,从苏、辛词的角度来看,二人的词因接受李白诗歌而有所发展,并因此推动了宋词的整体发展;从李白诗歌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提高了李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他文献
悲剧意识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学观念。考察“五四”以前的文学,并没有纯粹的悲剧产生,人生的苦难被传统的中和之审美所冲淡。在“五四”思想革命的号召下,二十年代乡土作家们高举
本文试研究战国四公子。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世学者就对四人封号来源的问题争论不休。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赵胜封号确为封邑名,田文、魏无忌和黄歇封号来源依现有史料尚不能确定
为了提高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催化剂的性能,在Al-V-Sb-Ox催化体系中逐步加入元素W,P,Mg,B和Bi进行改性;采用孔结构分析,SEM,XPS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孔结构、表面元素及元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