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重建古植被及其演替历史的基础,同时也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提供重要依据。但是,由于不同植物的孢子和花粉产量各不相同,且花粉的保存能力(抗酸性、抗碱性)、传播能力及其传播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科属植物在不同的地区,也会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诸多环境要素的影响,其对植被的代表性亦存在差异。因此,对现代孢粉的特性及其与植被、气候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孢粉学者努力寻求解决的问题;并且将花粉分析与现代生态学以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理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用以定量重建古环境也是目前第四纪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在重庆地区缙云山、四面山、金佛山三个自然保护区共采集55个样品,样品取自于7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亚高山草甸、竹林、耕地。通过对样点表土花粉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分析对比,并借助数理分析方法,讨论了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主要科属花粉的代表性,以及花粉百分比与花粉浓度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表土花粉组合可以反映研究区植被带内的主要植物组成,即表土孢粉组合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特征科如山茶科、木兰科、山矾科、壳斗科、大戟科、茜草科均有出现,杜鹃花科、杜英科、紫金牛科也是常见花粉类型。
(2)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明显。在针叶林植被中,针叶树花粉占优势,其百分比高于42%,松属和杉科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在针阔混交林植被中,针叶树花粉百分比高于28%,阔叶树花粉百分比高于20%,草本花粉百分比低于15%;在阔叶林和灌丛植被中,针叶树花粉百分比高于20%,草本花粉含量均低于20%,灌木和阔叶树花粉百分含量不稳定;在亚高山草甸植被中,草本花粉占优势,其百分比高于37%,禾本科和蒿属是主要花粉类型;在耕地中,草本花粉急剧上升为86.22%,其中,十字花科花粉占绝对优势(80%),但花粉浓度和孢子浓度均较低,说明农田环境不利于孢粉保存,人类活动干扰会降低孢粉浓度;在竹林样地中无论是花粉百分比还是花粉类型,其组合特征都极其不稳定,不能很好地反映样点植被状况,并且禾本科花粉平均含量仅为4.13%。
(3)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缙云山、四面山研究区样品(除去竹林)的花粉组合与植被组成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金佛山研究区的样品可分为6组,只能将亚高山草甸带和耕地区分开,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竹林这5种植被类型的聚类分析结果均不明显,是由于在金佛山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几乎整个山体都有分布,再加上小地形、人类活动以及花粉自身复杂因素(产量、扩散、沉积等)的影响,使得花粉组合与群落植被的对应关系不好。
(4)孢粉对植被的代表性和指示性表明:松属、桦属、桤木属具有超代表性;杉科具适宜代表性,对植被的指示性较好;一些亚热带植物种属具低代表性;杜鹃花科、禾本科具低代表性:蕨类植物的含量和种类都比较丰富,且孢粉类型具有亚热带特征,这也说明研究区湿热的气候条件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
(5)在研究区的7种植被类型下,对主要花粉类型的百分比和花粉浓度进行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研究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相对稳定性。花粉浓度数量在各个样带中波动性较大,花粉浓度对于优势种的变化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