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i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作为一种重要的杀虫植物和传统的中药材,近年来在无公害农业生产和医药临床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造成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为保护雷公藤自然资源,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对雷公藤组织培养技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还要解决组培过程中材料易褐变的难题,以提高组培成功率。本试验以雷公藤的嫩叶、幼茎及根为外植体,对外植体灭菌、启动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外植体褐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外植体的消毒程序、基本培养基的筛选、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及组合等对雷公藤组织培养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过程和机理及其抑制处理,为雷公藤的组培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外植体消毒处理:就雷公藤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和取材时间来说,以4月-6月取雷公藤嫩叶、带顶芽或腋芽的幼茎经过75%酒精处理20-30s后,再以0.1%HgCl2溶液灭菌4min的处理效果最好,平均污染率只有153%,平均存活率为83.7%;其次是以75%酒精处理45s后,再以0.1%HgCl2溶液灭菌4min,平均污染率为14.8%,平均存活率可以达到74.7%;以7月-9月消毒最难,尤其是根最不容易消毒,平均污染率高达58.1%,而平均存活率仅有21.5%。   (2)启动培养:外植体以4月-6月带项芽或腋芽的幼茎段为好。NAA对芽体启动速度有显著性影响。较低浓度的NAA促进启动速度加快,提早萌芽:当NAA浓度超过0.1mg/L时则易产生玻璃化现象。当6-BA浓度超过1.0mg/L时会导致愈伤组织的出现或芽生长细弱,不利于芽苗萌动。芽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05mg/L+6-BA0.5mg/L,外植体萌芽快,平均启动速度达到3.2d,萌芽率高,苗绿,节间距较大,适合继代培养。   (3)增殖培养:不同基本培养基与6-BA浓度水平对雷公藤月增殖系数均有极显著性影响,不同NAA和蔗糖浓度水平对增殖则无显著性影响。基本培养基类型、6-BA浓度、NAA浓度、蔗糖浓度四者对增殖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基本培养基类型>6-BA浓度>NAA浓度>蔗糖浓度。增殖培养的最佳组合为1/2MS+6-BA2.0 mg/L+NAA1.0mg/L+蔗糖25 g/L,月增殖系数最高达5.83。   (4)壮苗培养:试验中1/2MS+NAA0.1mg/L+GA30.05mg/L组合最有利于壮苗培养。   (5)生根培养:基本培养基、IBA和活性炭三者对生根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IBA>活性炭。基本培养基对生根率有极显著性影响,IBA的浓度水平对生根率有显著性影响,而活性炭浓度水平对生根率无显著性影响。1/2MS培养基对雷公藤组培苗生根率的效应最好,平均生根率达到67.3%。组培苗生根的最佳组合为:1/2MS+IBA2.0mg/L+C0.5g/L。ABT1、ABT3各浓度均可诱导生根,以处理R11:1/2MS+ABT10.6mg/L和R16:1/2MS+ABT30.8mg/L生根率较高,分别达到74.63%和73.66%。   (6)炼苗移栽:不同炼苗方式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最佳处理方式是:闭瓶锻炼6d后开瓶炼苗6d的移栽成活率最高,平均移栽成活率达92.44%:其次是闭瓶锻炼6d后开瓶炼苗3d,平均移栽成活率也达到了84.95%。不同基质对移栽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最有利于移栽的基质为沙子:红壤土:泥炭土=1:1:1,平均移栽成活率高达87.31%;其次是沙子,平均移栽成活率为50.08%。   (7)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再生植株:采用雷公藤的嫩叶、幼茎为愈伤组织的诱导材料,建立雷公藤愈伤组织体系。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试验中,嫩叶、幼茎的诱导率都在90%以上,但幼茎的诱导情况更好,褐变率比嫩叶低27%左右。且出愈时间也较嫩叶提前5d。基本培养基、2,4-D、6-BA和蔗糖四者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2’4.D>6-BA>蔗糖。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与6-BA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蔗糖浓度对诱导率无显著性影响。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 mg/L+6-BA1.0 mg/L+蔗糖30 g/L,诱导率最高,达到93.62%。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试验中,2,4-D、6-BA和IBA三者对愈伤组织增长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2,4-D>6-BA>IBA。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继代增长量有极显著性影响,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增长量有显著性影响,而IBA浓度则无显著性影响。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 mg/L+6.BA1.0 mg/L+IBA0.5mg/L。在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试验中,IBA、6-BA和KT三者对愈伤组织分化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6-BA>IBA>KT。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出芽率有极显著性影响,IBA浓度有显著性影响,而KT浓度则无显著性影响。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0.5mg/L+6-BA1.0mg/L+KT0.5mg/L。   (8)外植体褐变机理及防褐变处理:雷公藤嫩叶、幼茎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时,嫩叶较幼茎易发生褐变现象。研究这两种外植体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力和组培褐变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得知,两种外植体的总酚含量在4~10月间变化都呈一单峰曲线,含量高峰出现在7月份,嫩叶为28.36mg/g,幼茎为8.42 mg/g。PPO活力两种外植体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也是一致,活力高峰出现在6月份,嫩叶为10U/g.min,幼茎为9.6U/g.min。同期组培褐变率表现为:两种外植体的褐变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嫩叶为55%,幼茎为10%。分析三者的相关性表明:总酚含量、PPO活力与组培褐变率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总酚含量是决定组培褐变率高低的主导因素。嫩叶抗褐化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初期选用液体培养基可以减轻外植体的褐变和死亡情况;暗培养和冷藏预处理能在短时间内对褐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接种前在1.0g/LPVP溶液中切割外植体可以减轻褐变:3 d转瓶1次降低褐化的效果很好;培养基中加入20 mg/L AgNO3不但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不大,而且有效的减轻外植体的褐变程度。
其他文献
苔蛾族(Lithosiini)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目夜蛾科(Erebidae)灯蛾亚科(Arctiinae)。本论文在广泛采集西南地区苔蛾族标本的基础上,对我国云南、藏东南地
亚洲百合(Asiatic lily)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是目前百合最常见的栽培品种群之一,也是现代百合包含品种最多的一个类群,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是研究百
Brassinolide Enhanced Expression(BEE)基因编码植物所特有的bHLH转录因子,是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的重要元件。本实验通过构建白桦BpBEE2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和抑制载体
大型底栖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研究目前还仅仅集中在物种编目的层面上,为完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揭示大型底
桉树具有速生、丰产、用途广泛、适用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目前,桉树在我国的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桉树的经营管理受到了众多林业工作者的重视,桉树林分生长规律研究
阐述了WinSock的原理,基于消息响应和通信事件驱动机制、多线程等进行网络文件点对点传输技术,给出了主要程序示例代码及详细解释.
居住区架窄层是由传统居住建筑中衍化而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形式,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空间效益,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居住环境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