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斯科夫《大堂神父》的艺术世界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ч Лесков)是19世纪后半期活跃在俄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他是同时代作家中“最具有民族性”的。由于人们对作家的错误认识,使其长期被归为二流作家,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对其作品进行系统地研究。不过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列斯科夫的中短篇小说及其整体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上,对于《大堂神父》这部在列斯科夫创作生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本文试从列斯科夫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作家的宗教观和政治思想、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探讨《大堂神父》这部作品的艺术世界。一、列斯科夫式文体。作家在长篇小说的框架内嵌入了日记、书信、诗歌、民歌、逸闻趣事等多种文学体裁和形式,使得这部作品的文体结构具有马赛克镶嵌画的视觉效果。同时,作家采用传统的讲述体,运用民间文学化的语言,又对神父这一古老的文学形象进行了再塑造,从而使《大堂神父》这部作品成为作家独特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二、宗教观和政治思想。小说中出现对《圣经》文本的大量引用,它们既是作品的一种创作语言,也是作品的内容,同时还传达出特定的思想潜流。列斯科夫将自己对宗教的态度渗透到作品中,传达出希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帮助俄国摆脱困境的政治思想。三、“义人”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萨维利神父信仰最纯正的基督教义,拥有高尚的道德和正直、诚实的灵魂,一生都在为完成用东正教信仰救世的使命而努力。但由于官方教会和世俗权力的迫害、东正教信仰在俄国出现危机以及个人立场的不坚定,“义人”萨维利探寻真理的一生最终化作一场悲剧。
其他文献
《日本灵异记》全称《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初期,亦为日本最早的民间故事集,全书凡上、中、下三卷,以汉文记述而成。  编者是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僧人景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逐渐强大,中国在国际之林越来越有影响力。随着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窗口。中国入境
翻译选择适应论学对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作出新的阐释和描述。该理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以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