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盈余质量: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盈余一直倍受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然而,仅仅关注盈余的数量而忽视盈余的质量信息将严重削弱会计盈余的有用性。近年来,国内外连续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使得会计盈余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那么,到底什么是盈余质量?如何对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能否正确对盈余质量进行定价?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并为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提供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 作为本文的开篇,该章的主要内容是交代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 第二章 该章主要从盈余质量的量度和盈余质量的有用性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为第四章的实证研究作好铺垫。 第三章 对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首先,以信息的投资决策有用观为基础,推导得出盈余质量的两个评价标准,分别为盈余的持续性和盈余与现金流量的关联度。然后,针对这两个标准,提出能用之于实践的评价盈余质量的两种方法:基于财务数据的直接评价法和基于股价反映的间接评价法。最后,本文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和应计制会计的固有特征是决定盈余质量的三大因素。 第四章 重点研究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首先,以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为基础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在确定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上,本文采取Dechow&Dichev 模型和基本 John 模型进行计量,由此相应地得到盈余质量的两个表证变量。然后,将盈余质量变量加入价格模型(费森—奥尔森模型),以中国材料行业上市公司 2001 年数据为例,考察盈余质量与股价之关联。结果发现,尽管我国的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净利润中的营业利润与“线下项目”成分,但在盈余质量(营业利润质量)的定价方面存在市场紊乱行为。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比较清晰地界定了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从而为盈余质量的具体评价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在盈余质量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从而为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提供了侧面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