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4200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了解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准确揭示生物量的大小及其控制因素、阐明其地下与地上分配关系,将有助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准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揭示其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将有助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但是,目前草地生态系统中关于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生物量大小及其分配格局、土壤有机碳库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而来自高寒草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尚不清楚高寒草地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高寒草地生物量的控制因素及其地上-地下分配机制,更不清楚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时空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高寒草地是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少,这些为开展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我们于2001-2004年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调查了135处样地,共计675个1×1m2的群落样方和405个土壤剖面。此外,我们还于2005年补充调查了29处样地的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利用这些野外调查的群落资料、生物量数据和土壤碳/氮等理化属性以及土壤普查资料、遥感(MODIS-EVI、AVHRR-NDVI)和气候信息等数据,借助Ⅱ类回归(ReducedMajorAxis,RMA)、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Model,GLM)等经典统计方法和克立格(kriging值等地统计学手段,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机制以及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1)水分是影响高寒草地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也是影响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与其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而且这种正相关关系不随草地类型而变化。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沿着水分梯度的共变可能是出现两者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原因。 (2)基于实测生物量资料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高寒草地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分别为68.8,366.0和434.8gm-2。它们呈现自研究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此外,高寒草地中约有90%的根系分布在表层30cm,而高寒草甸的根系分布较高寒草原更加集中于土壤表层(96%vs.86%)。 (3)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增加并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趋势(r2=0.01,P>0.05),但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温度的关系沿着降水梯度而变化。在干旱地区,与生长季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湿润地区,则与生长季温度正相关。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随着土壤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2=0.30,P<0.001),但随着土壤砂粒含量的增加则呈显著下降趋势(r2=0.28,P<0.001)。并且,地上生物量与土壤质地的关系沿着降水梯度而变化。干旱地区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粉粒含量负相关,而与土壤砂粒含量正相关:湿润地区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粉粒含量正相关,而与土壤砂粒含量负相关。上述结果支持前人在温带地区提出的inversetexture假说。GLM分析的结果显示,生长季降水能够解释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30%,是影响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4)高寒草地生物量的地下地上比为6.3,随年均温的增加呈微弱增加趋势(r2=0.07,P<0.05),但随着年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的增加均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趋势(r2=0.01,P>0.05;r2=0.01,P>0.05;r2=0.01,P>0.05)。而且,高寒草地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关系不受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可利用性的增加并未导致高寒草地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更多分配,同时也意味着高寒草地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格局并不支持平衡生长假说(Optimalpartitioninghypothesis)。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的斜率(0.92)与1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高寒草地生物量的地上-地下分配符合等速生长假说(Isometrioallocationhypothesis)。 (5)基于实测土壤剖面数据与遥感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高寒草地1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密度,分别为6.52和0.86kgm-2,对应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库分别为7.36PgC和0.96PgN(1Pg=1015g)。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密度均表现出自高原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此外,高寒草地中约有50%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在表层20cm,但高寒草甸的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较高寒草原更加集中于土壤表层(55%vs.41%)。对应地,约43%的土壤总氮分布在表层20cm,但高寒草甸的土壤总氮的分布较高寒草原更加集中于土壤表层(46%vs.38%)。 (6)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年均温、土壤含水率、土壤黏粒和土壤粉粒含量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当土壤含水率超过30%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速率减缓,并逐渐达到平稳状态。高寒草地土壤总氮密度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密度基本一致。GLM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能解释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54%,能够解释土壤总氮密度空间变异的43%,是影响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总氮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7)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土壤表层最为密切,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表层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占其1m深度总量的比例随着气候变量和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呈微弱增加趋势(P<0.05),但随着土壤砂粒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P<0.05)。GIM分析显示,草地类型是影响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这意味着土地利用变化能通过改变土壤碳的垂直分布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8)近20年来高寒草地生物量碳库在增加。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密度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25.4、139.0、164.4gCm-2增加至21世纪初期的30.9、164.7、195.6gCm-2;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碳库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28.7、156.8、185.5TgC增加至21世纪初的34.9、185.8、220.7TgC(1Tg=1012g);分别增加了21.7%、18.5%和19.0%。并且,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也在以29gCm-2yr-1的速率增加。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过去20年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
其他文献
随着趋向“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和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水资源需求急剧增加,逐渐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环境退化等系列问题,水资源问题随之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
介绍了干扰床分选机的发展状况、干扰沉降速率数学模型、干扰床分选机的分选原理、控制系统、影响因素等,指出干扰床分选机用于细粒煤分选的优势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The d
在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非农务工机会和务工工资的持续增加带来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耕地利用中出现了农民不愿种田甚至弃耕撂荒
学位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FDI、资源配置和产业转移引起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巨大变化,深入和细化到了产业内和产品层面,并突出地表现为西方发达国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敏感区,是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土地利用
流域尺度和田间尺度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水文过程的理解,揭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交互作用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同时土壤水分作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状态变
年近半百的共产党员瓦斯学(藏族),是黑水县卡龙镇的林政员。为了育好苗,种好树,护好林,他20年如一日,坚持深入藏村山寨、高山林区宣传党的林业破策,讲解保护林业资源的重大
雪盖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纬度山区积雪占全球积雪的很大比例,它的堆积和融化对全球气候和水文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从地面测量、卫星观测、辐射传输模型三种基本手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