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碱淖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地跨陕西省神木县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39003’42.17"—39008’01.53"N,109。56’02.41"—109°49’28.26"E)’(自Google Earth),周长32.78km(自Google Earth),面积32.88km2(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沙漠明珠”之称。在维持毛乌素沙区生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控制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红碱淖水量持续萎缩,水质矿化度提高,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关于红碱淖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历史,根据正式发表的资料,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谢祚浑和周一兵报道了1981年4月至1982年1月期间在红碱淖采集到的底栖动物,总种数26种,底栖动物密度324.5个/m2,生物量3970.0mg/m2。刘文盈等(2008)报道了于2006年在红碱淖共采集到的14种浮游植物、8种浮游动物、9种底栖动物。8种浮游动物中轮虫密度最大,轮虫和枝角类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9种底栖动物全部为水生昆虫幼虫。刘文盈等(2009)报道了2006年和2007年在红碱淖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分别为15种和18种,发现的藻类大多数是淡水普生性的广盐种或喜盐种。兰策介等(2010)报道了2008年在红碱淖3个湖湾内采集到的优势植物为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底栖动物以为库蠓(Culicoides sp.)、摇蚊(Chaoborus sp.)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为优势种。本次实验分5月、7月、9月三个月份,调查研究了红碱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得到以下结论:1.浮游植物共有3门3纲10目13科19属,分属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在三个月份均有优势种,绿藻门的小球藻属和毛枝藻属在7月份夏季时为优势种。浮游动物共8种,原生动物门一种,线形动物门轮虫2种,枝角桡足类共5种。三个月份均以蒙古裸腹溞和直刺北漂水蚤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2属2种,软体动物门2属2种,节肢动物门介形纲一种,昆虫纲9属10种。3个月均以摇蚊和库蠓为优势种。2.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J)、多样性阈值,三个月份的不同采样点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月份间,各指数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季节因素对红碱淖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大。3.依据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红碱淖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的值均小于1,表明水质严重污染;依据Shannon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的值大于1小于2,表明红碱淖水质中度污染,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比较均匀。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值大于0小于1,表明红碱淖水质重污染,物种丰富度较低,个体分布不均匀;依据多样性阈值,除了浮游动物不同采样点间计算所得值小于0.6,指示多样性差,其他生物类群值介于0.6到1.5,指示多样性一般。综合这几个参数考虑,红碱淖水质中度或重污染,生物多样性一般或较低。4.与红碱淖历史研究数据(1981-1982,1993-1994,2008,2011)比较,红碱淖湖水中氯离子、总硬度(Ca2+、Mg2+)、矿化度呈递增趋势,PH值逐渐增大,化学需氧量显著增大。表明红碱淖水质逐步盐碱化,湖泊中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可能是化工废水、农药、有机肥料等。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转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减低;浮游动物的密度减低,生物量增加;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增大。表明红碱淖生物多样性降低,种群演变为少数优势种群。5.与内蒙古、新疆、西藏的盐水湖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整个蒙新高原和西藏高原大部分盐水湖泊的特点为生物多样性低,物种数目少,物种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较大。某些地区有本地特有种,如喀纳斯湖特有水生植物竹叶眼子菜。某些物种为共有种,如水丝蚓属、摇蚊科等物种为蒙新湖泊底栖动物的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