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loved是托尼·莫里森享誉世界的一部著作。目前在中国有两个译本:1990年出版的王友轩的《娇女》和1996年出版的潘岳、雷格的《宠儿》。目前,从文学角度对Beloved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遗憾的是鲜有学者从翻译角度对其及两个中译本进行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对Beloved的研究更是出现空白。所以,为了拓宽Beloved翻译研究领域,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原作和两个中译本进行详细比较,以探讨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语言对等”,认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应在口头表达、文体、结构以及文本功能等方面保持对等。然而,目的论否定将翻译仅仅局限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它主张把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查,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标准和解释。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翻译中的两种翻译标准的限制,即以源文本为导向的标准和以目标文本为导向的标准,它主张翻译应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由于翻译活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所以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最高原则。该原则旨在解决关于意译/直译、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好的译者/盲从的译者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将译者从此类问题中解脱出来。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使读者理解其意义。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必须与源文保持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似于其他的翻译理论中的译文对源文的忠实,但是在目的论忠实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取决于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和每一次的翻译目的。对于三大原则在目的论中的地位,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
本文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翻译学研究方法和比较翻译学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明确译文的翻译目的。其次,对源文本及目标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评价译文并研究其翻译策略。此外,本文还采用了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对目标文本中出现的注释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对源文本与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译文在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方面与原文非常相似,所以两个译本都保持了源文本的文体特征。然后作者分别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内容层面的比较并探究其翻译策略。从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对黑人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发现两个译本有相同的翻译目的即要求译文体现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强烈情感和她独特的写作特点。由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所以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具有相似性。从异化翻译策略对翻译合适性进行分析,发现对中国读者来说两个译本都是可接受的有意义的译本。例如它们都以注释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原著中的源文化信息。但是潘岳和雷格的译本更加重视传递源文本中所蕴涵的隐含意义。从交际翻译策略对翻译对等层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本都达到了排除交际困难、成功传递源文本语言文化信息的效果。但是潘岳和雷格的译本在语际连贯方面做得更为成功。此译本在创作出可接受的有意义的译本的前提下,更加忠实于源文本的语言结构特点,所以更为中国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