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然审美研究——以《全唐诗》为文本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实证与观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进行自然审美研究要从全唐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在研究对象上,确定全唐诗都描写些什么,要对全唐诗所描写的自然对象进行详细的材料归类和分析。具体对象上,自然指天文和地理,天文包括天空宏观整体、天空中日月星辰等微观天体对象和阴晴风雨等自然气候现象三类,地理包括山川、河流、植物和动物三类。具体类型上,自然包括象征型自然、事实型自然、想象型自然和理想型自然四类。   接着具体分析感官系统下的自然性相,即全唐诗中的自然是怎样被观察和描述的,自然的魅力是如何通过诗人的身体呈现的。视觉上,诗人描述了自然的色彩、形状、光线等外部静态特征,以及自然的力量、动势等外部动态特征:听觉上,描述了自然界的多种声音:嗅觉上,描绘了自然界的多种气味:肤觉等其他感觉上,描述了身体对自然的感受程度以及对空气温度、湿度等的适应程度。诗人对自然的欣赏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感觉器官的参与,更不是肉体和精神的分裂。   紧接着具体分析理性意识下的物景交融,即全唐诗中自然的整体图景。空间对照上,‘包括地理方位对照、山水对照、动植物对照、地势起伏对照、景物高下对照、俯仰对照、远近对照、大小对照、明暗对照与地理方位对照;时间等综合对照上包括朝夕对照、声色对照、声嗅对照与动静对照等。空间意识上,主要是把自然作为景观进行空间秩序的整理,对自然的描写总是体现出空间的秩序感和音乐节奏的和谐感,以及突破有限空间进入无限的空灵世界的意识。   再接着对唐代自然审美意识进行分析。一是提出自然、心灵与文化是自然审美的三个维度。二是确立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也就是从人的视角、自然的视角,还是人与自然的平等交流,这是自然审美的哲学基础。三是从心和物的角度阐明自然审美的生成机制。四是提炼出中国本土普遍有效的自然审美意识,即自然形式的视听等生理快感、心理的悦情怡志和宇宙人生的生命感悟是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都体现了人整体的身体参与意识,并且这三个层面是不断突破和超越的。   最后,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重视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资源,以现代人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唐代自然审美的价值以及在全球语境下的智慧启迪。
其他文献
临终关怀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力求从医学,文化,宗教,信仰几个不同的视角告诉人们在看待临终关怀的问题上,科学的精神救治需要和人们的文化信仰
艾儒略于天启年间随叶向高入闽,在闽传教长达25年。本文以艾儒略与福建结社运动的关系为中心,对晚明福建文人结社的状况、艾儒略与福建文人结社成员的交往及福建天主教受闽结
中国的城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城镇化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城镇
环境正义是随着西方环境保护运动深入发展、继环境伦理后出现的又一环境思想。在环境保护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中,以由于环境保护中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引起的“环境不公”问题最引
在龚自珍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出现了一批学人,他们的身份比较卑微,终其一生仅仅作为一些整理文案与研讨史料的小官,可是在他们的整理中,他们自觉地辨析真假,探求沿革,获得了重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