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在我国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初便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使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逐步完成由“国家包办”到国家与社会相结合体制的基本转变。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人们更加意识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危险性、高强度性和伤病的持续性,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足之处也随之凸现出来。运动员是体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我国实现高水平体育建设的根本,并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是继续传承和推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精神的社会动力,对现行运动员社会保障进行深刻反思,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研究便成为当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逐一整理、分析与归类;参考相关书籍和国家政策、法规,对当前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定期查看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网站,获取最新文件精神;搜索网络中关于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新闻咨询,为研究提供实例。本研究通过对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内涵、意义、作用以及我国自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定的相关政策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揭示出现行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法律体系的缺失、管理机构的不完善、资金来源的单一、运动员自身认识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把目光转向社会保障事业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其在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选择的管理模式,吸收发达国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随之结合我国国情,在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为解决当前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缺失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对运动员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保护”,使运动员能够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训练和比赛,能够有更加强烈的动力为国争光,这样不仅保障了运动员的权益,而且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使我国运动员队伍得到优化配置,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保持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合理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