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形成中重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广为接受宇宙学模型是Λ冷暗物质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宇宙主要是由相互之间无碰撞只有引力作用的暗物质所组成,而宇宙结构的形成则是通过早期宇宙的原初扰动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而来。重子物质则在这种大尺度结构下通过等级成团的形式逐渐形成星系。小的星系先形成,然后通过星系的并和过程逐渐形成更大质量的系统。然而,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中,占主导的过程除了引力之外,还有不同的重子物质相互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解析的方式研究这些非线性物理过程的演化,因此现在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星系形成,这些数值模拟中,有的会模拟整个星系的演化历史,而有的则主要检验某个具体的物理过程。在目前的星系形成研究中,在包含重子物质的数值模拟中重现星系形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挑战,因为其困难之处不仅在于重子物质物理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同时在数值计算中如何有效且准确的计算这些物理过程也存在不小的难度。  这篇论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在博士期间对重子物质物理过程研究的两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是研究在星系周围的热气体是否会对流入星系中心的冷气体流产生影响。我们知道传统的星系吸积理论认为星系吸积气体会先将气体加热到维里温度然后再通过气体冷却使之进入星系中心,但是基于对激波稳定性分析的一个新理论认为冷气体有可能直接通过冷气体流的方式直接进入星系中参与恒星形成。我的研究检验了在真实星系环境下的冷气体流的动力学过程,发现流体的不稳定性和热气体的加热都不会对冷气体流产生明显影响,只有小并和可以使冷气体吸积停止0.5 Gyr。另外一个方面则是通过宇宙学模拟生成100个加密的高精度星系。这个包含有100个星系的样本涵盖了从矮星系到银河系这样一个很宽的质量范围,而其中所有模拟所应用的重子物理模型,包括恒星形成和恒星反馈模型都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对这些星系的分析发现,它们可以符合观测到的恒星质量暗物质质量关系和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关系,这说明了这个星系样本可以重现在观测中发现的星系恒星形成效率过低的现象。  第一章会介绍一些宇宙学的基本概念并对大尺度结构的线性演化阶段进行简单叙述。第二章会重点介绍现在的数值模拟过程,主要讨论流体模拟的不同方法以及在星系模拟中所包含的亚网格物理过程。在第三章中会对关于冷气体流稳定性的研究进行介绍和讨论,而在第四章中则会介绍我在宇宙学环境下所生成的100真实星系的数值模拟。最后在第五章中对整个博士论文进行总结,并对将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其他文献
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旱,太阳的活动及其周期性变化,都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太阳磁场是研究太阳各种活动的主线,太阳上各种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等主要
本文对天文学重要常数—太阳的银心距以及银河系薄盘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探索。我们通过一个平面运动学模型,对新旧依巴谷星表中的O-B5型星和经典造父变星,以及新发布的疏散星团
在本论文中,作者利用BATC多色测光数据,结合宽带UBVRI以及2MASS近红外测光对仙女座星系(M31)里的球状星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星团的证认,红化、金属丰度和年龄的求得以及一
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是精度最高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之一,目前的测距精度达到亚厘米级别。利用SLR技术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如:精密测定卫星的轨道;获得高精度的测站
本论文主要足对过去我们所作的与暗能量相关的理论与观测研究的总结。理论部分的核心是由我们提出的与动态视界相关的协变熵界猜想,引入并初步检验这个猜想之后,我们便将其运用
高灵敏度超导混频技术是推动天体物理前沿领域—太赫兹天文观测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铌超导隧道结的灵敏度已接近量子极限,但其能隙频率仅为0.7 THz。
学位
为了提高测距精度和进行高轨卫星或月球激光测距,在1.2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发展远程和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
学位
本文结合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需求和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VLBI2010技术,围绕宽带VLBI系统设计及其在卫星测定轨和转发式测轨系统误差校准方面的应用展开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
在牛顿三体问题中,两质点间的引力正比于该两质点各自的质量(>0)和相互距离的b(=-2)次方。给定质点排列顺序和系统尺度的欧拉构形(即三体共线中心构形)对应于一个一元多项式方
学位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行星探测任务都利用了无线电技术来探测行星的大气、电离层、行星环以及磁场,而且未来的任务也将采用这一计划;其中,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是主要的手段之一。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