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在人類(尤其是亞洲人)的精神活動中發揮著極爲重要的作用。佛教從誔生起,經過無數思想家、宗教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知識體系,無論神學信仰、哲學思辨、行爲實踐、審美心理等都有系統、嚴密的學說。特別是她那繁富浩瀚的文獻典籍細緻詳盡地記錄了其産生、發展、傳播、衍變過程中的每一環節,構成了宗教文化的重要精神財富。
佛教的産生,對古代印度本土固有的主流文化婆羅門教給予了沉重的打擊,迫使其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随著衆多婆羅門的歸依和官方的行政支持,佛教曾一度成爲古代印度的主流文化。佛教的()外傳播,對所到之地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或與當地文化踫撞後融會其中;或直接被奉爲主道思想;或與當地文化交匯後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佛教。考察、探討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的踫撞、融合、互動,從中發現一些鮮爲人知的事例,對我們總結文化交流的規律和特點,應給說是一件很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事情。
這篇報告主要從知識、信仰、審美三個方面考察佛教從印度到中國(主要是北傳)在沿塗各地與各種文化交鋒、交流、交融的過程和内在動因。
知識,是就佛教的知識體系而言的。一般來說,佛教反對愚昧無明,推崇知識,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宗教。僅其流傳下來的文獻典籍,卷帙浩繁,堪稱世界宗教之最。佛教知識内容繁富,主要為佛教的發生、發展、衍變、傳播、交流等的宗教哲學性質和特點。
信仰,是就佛教的神學構架而言的。大乘將佛教神化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佛教神學信仰。除了信仰主神現世佛釋迦牟尼外,佛教救世主未來佛彌勒和西方浮土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以及顴世音菩薩也成爲整個佛教信仰框架中的重要内容。
審美,是就佛教的藝術理想而言的。佛陀從“初轉法輪”時,就開始了口頭佛教文學的創作。從漢譯佛典看,佛陀傳法很注重文學性,善於運用文學的各種修辭手法,以加強感召力。以後的三藏,大多繼承了這一傳統,特別是加入了敍事内容,豐富了故事,增加了魅力。
本報告根據上述三個方面的内容,組織結構,全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四章、附錄、參考文獻組成。
第一章、“佛教的起源與性質”:主要考察佛教産生的背景、佛教産生的動因、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性質以及佛教的語言觀、婦女觀。認爲原始佛教並不具備宗教神學的性質,大乘佛教改變了佛教性質,是佛教走()了宗教神學。
第二章、“救世主——多種宗教的共求和期盼”:考察了瑣羅亞斯德教、婆羅門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佛教中的救世主,發現五大宗教的救世主有相互影響的成分,尤其是佛教的救世主彌勒則很明顯地帶有四大宗教的影子。本節認爲救世主思潮的産生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它反映了各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
第三章、“彌勒、彌陀信仰在中國的興起”:考察了彌勒、彌陀信仰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後在東晉南北朝的興起。以其時佛教領袖道安、慧遠師徒為重點考察對象,比較二者的異同和選擇不同信仰的心理。認爲道安信仰彌勒出於“決疑”和“喜樂”;慧遠信仰彌陀出於超越輪回,臻於解脫。
第四章、“佛教與漢魏六朝文學”:考察了佛教傳入中國後在思想觀念上對文人的深刻影響以及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學的獨立發展,如文體的成熟、題材的擴大、文學社團的迭起、文學思潮的興盛等。認爲文學的自覺與佛教的影響是十分不開的。
附錄:收入了四篇論文,分別論述了佛教對中國語言學、文學、詩學的巨大影響。從中看出,要準確把握中國文學、語言學、詩學的特點和規律,不了解佛教顯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