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城”共融理念的南京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筑高度展示了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筑高度不断提升,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对立也日益显现。但是,在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上,相关控制方法并不严谨,城市规划师大多以经验去判断建筑高度的控制指标,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建筑高度则更多的考虑日照间距等,往往较少考虑城市整体形象与风貌。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理性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迫在眉睫。南京江北新区是2015年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周边自然山水特色明显。本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以“山-水-城”共融为理念的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框架,为其他类似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山-水-城”共融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国内外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比较分析,为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模型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江北区各项现状特征与“山-水-城”空间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框架要在“山-水-城”共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构建。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运用多因子评价法构建的基准模型和运用“分区控制法+视线控制法”构建的修正模型,基准模型+修正模型共同构成了以“山-水-城”共融为理念的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框架。基准模型构建依据城市区位与土地经济价值,体现江北新区建筑高度分布的一般规律。修正模型构建则根据江北新区的自然人文特色,在“山-水-城”共融理念指导下,形成凸显城市特色风貌的建筑高度控制修正模型。将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按照设置的优先级进行叠加,最终可得到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高度分区图,并进行相应的校核。通过研究,基于“山-水-城”共融理念的江北新区建筑高度控制既考虑了一般性规律,又考虑了地区特点,研究成果能够较好地体现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表率作用,相关方法与控制框架对其他城市的建筑高度控制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文章约6.5万字,168幅图表(图118幅,表50则)
其他文献
为响应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南京市江北新区各个产业均面临绿色化、创新化转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全程参与,人才对于新区建设意义非凡。人才问题关乎到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关乎到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及城市进程的推进。当前各个城市都在进行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纷纷出台各种人才安居政策来吸引人才,江北新区直管区作为江北新区发展创新产业和完成产业的绿色高端化转型的“主战场”,对江北新区直管区的人才房选址研究有
2017年,杭州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名录。在过去的20年间,杭州已经成功地在主城区抢救并保护了336处、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完整保留了26处,总占地面积达416.82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凝聚着城市历史风貌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容器,它既要保持街区内传统街巷肌理、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还要满足当代人对建筑空间的现代化使用需求,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热岛、削减能耗、调控雨洪、净化空气、提高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密度建成区,实施地面绿化的成本巨大,利用屋面闲置空间添绿能有效补充地面绿化不足,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为城市居民提供近距离的生态服务。当前,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双重作用导致的高温热浪与建筑能耗剧增问题日益突出,而屋顶绿化的降温节能效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以
我国对不同高度居住地块容积率值域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进入存量开发阶段,以及住房供应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对居住用地的容积率管控也将从现在的以控制高限为主转向高低限双控方式,以确保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时,也能保障“住有宜居”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以南京中心城现状居住地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对南京中心城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体模式。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层面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溧阳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最新成员城市,借助南京城市中心功能和首位度的提升,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接轨南京、融入南京发展,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休闲产业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休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已经显示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从而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城市居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改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国家多次提出“住有所居”住房保障制度。其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发展,在缓解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关于保障性住房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增多。然而,国内关于保障性住房相关研究,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建设布局、建设发展等宏观层面,而缺乏关
随着2018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老旧住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们开始认识除去服务设施配备的逐渐老旧,老旧住区也同时存在住区功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等多种问题。老旧住区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更新发展与老旧住区共存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住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呈现,老旧住区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在梳理既有关于老旧住区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城市实际情况研究,研究利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等科技行业的兴起,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与此同时,南京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对传统工厂片区进行整体工业退出,实现城市功能再造,而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逐渐映入公众眼帘主要是因为南京多年来历史沉淀遗留下来的工业厂房。即便全球各国均在运用工业遗迹加速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创意产业园整体的改造建设中,大都注重园区建筑改造、规划布局、业态属性或者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设
近年来,随着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迅速发展,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张转向教育内涵的发展。新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由于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壁垒,为越来越多的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接受。实训楼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实训教学场所,教育模式的更新必然会对实训楼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组织产生相应的影响,相较于丰富的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针对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实训楼的一
当下有关江南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针对传统民居中建筑构件的研究多集中于构件装饰艺术的探讨、营造技艺研究,以及构件加工模数尺度研究等。在传统民居类的文物建筑修缮、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学术研究中,对建筑构件的处理往往是“保留、修缮原有构件”、“采用传统手法修旧如旧”,对保护修缮工程中应如何具体地保护传统建筑构件,如何再加工使用,往往语焉不详。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很多传统村落民居被拆除、改造,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