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牙周病患者的腰椎以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并与牙周健康者之间相比较,探讨全身骨密度与牙周病之间的关系;比较血清中钙、磷含量及与骨形成密切相关的骨钙素在牙周病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之间的差异,探讨骨钙素、钙、磷与牙周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组选择中重度牙周病患者139人,均选自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经临床口腔及放射线检查符合中、重度牙周炎诊断标准;对照组选择临床牙周健康75人,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具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在半年内均未接受过牙周治疗,无全身系统性疾病,近3个月未服用抗生素及其它影响骨代谢药物。患者知情同意。
2、检查临床牙周状况:本实验采用Florida探针纪录受试者全口牙齿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及牙齿松动度(Tooth movement,TM),将全口每颗牙的相应临床指标均值记为该受试者的各临床指标检测参数。
3、标本采集:于受试者前臂抽取静脉血,每人4ml,离心分离血清放于无菌管内,低温冰箱(-70℃)保存备用,采集时间为初诊。
4、腰椎以及股骨头颈骨密度的检测:采用美国Lunnar公司生产的DPX HV-PS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患者腰椎L2-4和双侧股骨颈进行测量分析。
5、血清骨钙素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对血清骨钙素进行测定。
6、血清钙磷的检测:血清钙应用EDTA滴定法、磷采用磷钼酸法测定。
7、牙槽嵴灰度值的测定:利用PLANMECA数字化曲面体层机Dimaxis软件分析系统对牙槽嵴顶部分的灰度值进行测量如图6,同时以该患者牙冠的灰度值进行校对,得出的比值作为该牙槽骨的密度值,拍摄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
8、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来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水平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时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果:
1、牙周病组腰椎骨密度低于牙周健康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1.603,P>0.05),而股骨颈骨密度与牙周正常组相比却有明显差异(t=2.846,P<0.05),其股骨颈骨密度明显低于牙周健康组。
2、牙周病组腰椎骨密度与PD,SBI,CAL,TM均无相关性;股骨颈骨密度与SBI,CAL,TM也无相关性,但与PD有相关关系(r=0.270,P<0.05)。
3、牙周病组血清骨钙素含量明显低于牙周健康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t=2.990,P<0.01),而血钙、磷的含量则没有差异。
4、血清骨钙素、钙及磷与牙周临床指标PD,CAL,SBI及TM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5、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同一牙槽嵴顶部的灰度值与初诊相比有明显增高,3个月的与6个月的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
6、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及血清骨钙素与牙周基础治疗后牙槽嵴灰度值的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以及血清骨钙素与牙槽嵴的灰度值改变量没有相关性。
结论:
1、虽然牙周病组腰椎平均骨密度低于牙周健康组,但是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而牙周病组股骨颈骨密度明显低于牙周健康组,并且股骨颈骨密度与PD有相关性,提示股骨颈骨密度与牙周病可能存在联系,由此推测全身骨量改变可能会导致牙槽骨密度的改变从而导致牙周病患病率的增加。
2、牙周病组血清骨钙素的含量明显低于牙周健康组,提示血清骨钙素与牙周炎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的破坏不仅是破骨细胞活跃所致,骨转换能力下降,骨形成能力降低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3、未发现血清钙、磷含量与牙周病之间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