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健脾法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临床研究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柔肝健脾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疗效,优化出一种既可以有效缓解肢体痉挛,又能够增强体质并且痛苦小的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设计方案,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vojta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柔肝健脾法(腹部按摩、中药熏洗、局部点穴)。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内收肌角、胭窝角及足背屈角,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Gesell量表等评定两组患儿痉挛改善情况、生长发育及患儿体质增强情况。  结果:  1、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内收肌角、胭窝角、足背屈角的度数改善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疗效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治疗组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的总有效率为93.4%、83.3%高于对照组的76.7%、73.3%,治疗组在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3、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Gesell评分中大运动值有显著差异(p<0.05),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社交行为及认知能力等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患儿大运动发育改善方面疗效显著,而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社交行为及认知能力等方面不能体现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  4、治疗期间治疗组平均呼吸道感染次数、呕吐或腹泻次数及因病停止治疗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患儿体质改善方面疗效显著。  结论:柔肝健脾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改善体质方面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晚唐的杰出诗人李商隐,因其诗歌独特的风格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两宋诗歌的广泛接受学习。从西昆体初具宋诗风貌,到中期的王安石、黄庭
养阴清热法是古今医家在长期治疗消渴病中所体现的一种重要治法,而中医医案是中医四诊合参、确立治法治则、组方及用药的具体反映,能够表达医家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