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网络技术在近年已开始全面进入电信级运营领域,从而对IP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IP网络上的关键路径必须要有备份。某一段路径一旦出现故障,导致流量中断,必须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检测到,并快速将业务流量切换到备份路径上,使电信用户基本感知不到故障的发生,避免对电信用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OSI参考模型。OSI模型是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一份提案为基础的,它为各层所使用的协议的国际化标准迈出了第一步。OSI模型的全称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因为它涉及到如何将开放的系统连接起来。本文接着研究了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以及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多标签转换协议,为后面的需求分析与规格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将IP网络可靠性技术在ASIC中实现,按照目前业界最流行的ASIC设计流程,需求分析必不可少。文章研究了目前IP网络中应用广泛的协议与其对应的故障管理协议,ETH OAM,MPLS OAM,BFD等协议。本文对这些协议做了细致的研究,对应用场景以及相应的组网需求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保证了ASIC需求及规格的正确性。在设计实现过程中,本人严格按照业界标准的ASIC设计流程来规划项目进度。在每个流程中都按照规范来进行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架构设计,从RTL编码到逻辑综合,从形式验证到静态时序分析等流程。最后,将符合质量要求的网表交给芯片生产商。IP网络可靠性技术在ASIC中的实现,具有以下特点:在各种协议的指导下,ASIC的功能分析合理;采用ASIC来实现OAM功能,性能可以满足任何电信运营商的要求;设计中包含了可编程ASIC的设计思想,使得该ASIC能够处理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功能,只需要简单地进行改变配置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