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池栽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四种土壤类型(砂土、砂姜黑土、褐土、潮土)与两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灌拔节水+孕穗水-W2),在潮土条件下增设两个灌水处理(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W3)。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及灌水对冬小麦氮素的积累与运转、水分利用特性、产量与品质的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土壤养分与物理性状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表现为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砂土,砂姜黑土有机质较砂土分别增加54.4%(2014)和53.9%(2015);而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表现为潮土>砂姜黑土>褐土>砂土。不同类型土壤容重均表现为砂土>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在不同类型土壤0-40cm土层,大于1mm的颗粒组成中,水稳性团聚体均表现为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砂土;不同类型土壤0-40cm土壤紧实度均表现为砂姜黑土>褐土>潮土>砂土。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与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相关性较大。2.不同土壤类型下灌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的影响不同类型土壤上小麦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其中拔节期潮土的叶面积系数和成熟期潮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砂土分别增加43.9%、25.6%(2014-2015)和37.8%、24.0%(2015-2016)。花前干物质的运转量和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其中,潮土比砂土分别增加14.9%、43.1%(2014-2015)和16.7%、36.4%(2015-2016)。而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砂土>砂姜黑土>褐土>潮土,其中,砂土比潮土分别增加15.1%、20.7%(2014-2015)和11.8%、15.2%(2015-2016)。灌水增加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开花期干物质的运转量,但降低花前干物质的转运率和花前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3.不同土壤类型下灌水对冬小麦氮素的积累、运转和利用的影响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花前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均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潮土的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比砂土分别增加20.6%(2014-2015)和20.9%(2015-2016);而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和贡献率,表现砂土>砂姜黑土>褐土>潮土,砂土的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与贡献率比潮土分别增加3.2%、9.2%(2014-2015)和4.3%、8.4%(2015-2016)。小麦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灌水增加氮素积累量、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但降低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4.不同土壤类型下灌水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土壤耗水量以潮土最高,砂土最低,砂姜黑土和褐土居中。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在潮土条件下,灌水增加耗水量,以W3处理最高,较不灌水处理分别增加20.7%(2014-2015)和19.4%(2015-2016)。随灌水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不同土壤类型下灌水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均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潮土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砂土增加21.6%、33.6%、13.5%、4.6%(2014-2015)和35.4%、20.9%、9.2%、5.6%(2015-2016)。灌水增加产量,砂土、砂姜黑土、褐土与潮土分别增加16.9%、4.6%、8.0%、11.4%(2014-2015)和24.3%、15.9%、14.6%、17.6%(2015-2016)。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与沉降值的含量表现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砂土。而籽粒总淀粉含量表现为砂土>褐土>砂姜黑土>潮土。潮土条件下,随着不同灌水次数增加,灌水增加冬小麦产量,灌水处理(各灌水处理平均)较不灌水处理增加6.2%(2014-2015)与14.9%(2015-2016)。灌水增加小麦籽粒容重、籽粒淀粉与沉降值含量,而降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