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究天人之际”到“求大学之道” ——先秦巫文化与中国古典教育之起源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巫文化的祛魅是发生在中华文明早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是中华文明起源之基奠,也是中国古典教育精神萌发的沃土。中国古典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早期巫文化的祛魅密切相关。厘清巫文化的祛魅历程,寻本溯源,探求古典教育形成的脉络,更有利于挖掘古典教育思想的内涵,阐发其意义。知古论今,重审古典教育思想的意义,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解决当下问题。古典教育尊德性、求大道,注重心灵完善和灵魂上升的教育目标,坚持超越性、敬畏性、高贵性的价值取向,对于改革当代因受工具理性冲击而走向庸俗化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全文主体部分按照上古时期、殷商早中期、殷商末期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顺序,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古时期,中华早期文明的天人关系思想从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天人两分思想,人类思维也从天人杂糅思维发展到天人两分思维。思想和思维的转变,催生了原生巫术和继发巫术。早期巫术有重要的教化职能,禁忌巫术、图腾巫术和祭祀巫术都是早期人类重要的教化手段。巫术的诞生也是早期人类获得生命意识、超越原始精神危机、形成原始“天道观”的重要体现。古典教育精神开始孕育。第二部分。殷商早期到中期,神道思想极盛,整个社会处于神权的统治之下,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巫的身份和职能开始复杂化,兼具知识的垄断者和道德之化身的身份。此时无论知识还是道德都是巫觋通神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教育也处于神性观照之下,体制、内容等都服务于神权。知识的传授并非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灵魂上的虔诚、言行上的敬畏。古典教育开始萌芽。第三部分。商末至西周时期,随着王权对巫权的逆袭,宗教权力让位于世俗权力,巫觋地位下降。此时人的思想意识由神道转向了天道。通过周公的礼乐改制,礼乐由巫术行为祛魅为伦理规范和社会礼仪,教育走向世俗化。失业的巫觋被迫走向民间。为了谋生,他们兜售、推广他们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了士、数术师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教育成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服务于地缘政治的工具,也是他们企图夺回失去的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由于他们是巫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依然保有早期巫文化的高贵性和非实用性,故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更注重大道之识,而不是形而下的器。古典教育开始发展。第四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巫觋集团彻底走向崩溃。巫文化中的“天命”祛魅为“性”,教育由注重对天命的敬畏转为注重德性的自修,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古“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祛魅为以德性教化为主旨的世俗教材。人在教育中取代了神的位置,成为教育的中心,尊德性、求大学之道的古典教育开始兴盛。第五部分。阐述巫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典教育精神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其他文献
对强腐蚀性、高黏度、高含油量和高悬浮物量的酸化压裂返排液进行了“降黏-中和-脱稳-过滤”处理。结果表明,最佳降黏工艺条件为:pH=4,H2O2投加量2 000 mg/L,Fe2+投加量500 mg/L,反应时间60 min;最佳脱稳工艺为:pH=8,PAFC投加量120 mg/L,PAM投加量1.2 mg/L。优化条件下,经综合处理后的酸化压裂返排液,其含油量4.4 mg/L,SS含量1.3 mg
<正>无可奈何花落去。用这句话来形容“双减”后首个寒假里的学科类培训,特别合适。自从去年夏天被“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打断“脊梁骨”以来,学科类培训可谓气息奄奄、气若游丝,再也兴不起什么波澜了。
期刊
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艺术社会学滥觞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艺术社会学发展之初就蕴含着来自两种理论路径的张力。追溯艺术社会学的历史谱系可以发现,伴随社会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批判、反思与实践,艺术理论逐渐完成从“内结构”到“外结构”、从艺术哲学到文化社会学的范式转向。最终,一种超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界别的、跨学科整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而作为视觉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油画艺术,其创作也由传统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图真写实风格向以消费时代中的符号化图像创作转向。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东南、西南等地区掀起了以漫画、动漫等青春美学为主题的卡通化油画。在今天图像消费的时代下,当代艺术为卡通元素在架上油画领域的应用提供全新的试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200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前者检查时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美普尔浓度400mgI/ml,后者检查时管电压80kV、对比剂碘佛醇浓度350mgI/ml。统计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图像CT值、图像
古代巴族是对中国早期历史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其孕育和成长的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骁勇善战、崇巫尚武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也逐渐聚合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巴文化。青铜兵器是古代巴族地区典型的青铜器物,它不仅是一种战争工具,也是古代巴族精神的载体。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及装饰纹样体现了古代巴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典型意义传统工艺美术作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多样、丰富和复杂。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作为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远古时代流传至当今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民间信仰并非烫手山芋,其与民俗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对待民间信仰,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深化文化研究,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目的 研究基于第三代双源CT force自动管电压的冠状动脉成像(CCTA)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基于第三代双源CT force自动管电压的CCTA检查。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于第三代双源CT force自动管电压的CCT
<正>我院特设了专门的CT机房用于发热患者,因该机房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偏僻,较好地控制发热患者不与普通患者接触。该CT机房的设备是西门子的双源CT,它的升降床与大多数CT机器一样,是需要在检查间内按升降键,这会让技师长时间近距离与发热患者共处,虽然技师穿戴了防护服和隔离面罩,但让技师处于这样的位置会增加心理压力。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