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OsCRK1的鉴定和克隆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黄单胞杆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多年的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虽然已经鉴定出39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但被育种利用的并不多。因此挖掘和克隆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是水稻抗病育种的客观要求。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在新基因的发掘、代谢途径确定、基因家族鉴定及进化分析等多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效力。我们从野生稻中挖掘出一个高抗白叶枯病资源,并培育出以IR24(感病)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5024(抗病)。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这对近等基因系进行测序,通过测序结果分析、qRT-PCR验证、RNAi干扰分析等手段获得抗病相关基因。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国内外25个白叶枯病代表菌系对近等基因系5024接种鉴定,结果5024对23个菌系表现高抗。与已知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比较抗谱,发现5024与其他基因的抗谱均不相同,抗谱上优于Xa21,仅次于Xa23,表明5024可能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2.对用强致病菌PXO99(P6)注射接种处理的近等基因系IR24和5024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91022599和105644962条序列。通过测序结果分析,发现203个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其中5024比IR24表达量上调的有114(56.2%)个,下调的有89(43.8%)个。并且差异表达显著基因在第11染色体上的分布明显多于其它染色体。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20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个类抗病基因,14个过氧化物代谢相关基因,6个抗病相关转录因子,16个信号传导相关基因。4.对在5024中表达上调而在IR24中下调的6个基因(包括3个预测抗病相关基因,3个未知蛋白)进行RT-PCR与qRT-PCR分析,表达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其中的一个基因(编号ZW22,后命名为OsCRK1)在5024中表达量随接种时间0d、1d和2d逐渐增高,而在IR24中检测不到表达。表明OsCRK1与抗病相关,且受P6诱导表达。5.用长链PCR扩增出5024中OsCRK1基因的全长,经测序分析OsCRK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371bp,编码457个氨基酸,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6.选择OsCRK1基因3个外显子片段,构建RNAi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5024后获得38株转基因苗,用P6菌剪叶接种,14天后量取病斑长度,发现有10株表现感病,病斑长度平均在8.6cm,与感病对照IR24的病斑长度(9.3cm)相比无明显差异,与抗病供体对照5024的病斑长度(2.0cm)相比差异显著。7.将RNAi表达载体部分序列与OsCRK1基因内部引物配对,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这些表现感病的植株都是由于RNAi干扰所致。8.qRT-PCR进一步验证了上述RNAi转基因植株中OsCRK1表达量都显著下降,其表达水平与IR24的相近。上述结果表明OsCRK1基因沉默后影响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进一步证明该基因与白叶枯病抗性密切相关。9.Blast X分析表明,OsCRK1基因属于富半胱氨酸蛋白受体激酶(CRK),与已克隆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都不同源,是一个新类型。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网络协作学习受到了领域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文章从协作学习的概念和构建原则入手,探讨了课堂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教学过程的实施。  关键词:课堂网络环境;协作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6-0046-03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网络协作学习受到了领域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
摘 要:在农村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模式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恰当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撑。  关键词: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模式;生物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6-0049-04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
本研究以前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选出的分别含有Xa7、Xa21基因和同时含有Xa7、Xa21基因的华201S4/华恢20的回交转育后代BC3F4的7个籼型抗白叶枯病光温敏核不育系株系为材料,并以受体亲本华201S为对照,利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各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在自然条件下以及人工气候箱处理下考察各不育系花粉不育度和自交结实不育度,研究各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模式。用不同来源的白叶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