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亲属制度之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日”的说法,常见于日本法律史学界对于唐代与日本古代比较研究中,通说认为“日本古代”所指为日本古坟时代或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后期,本文中则选取其中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至平安时代后期(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为对象与唐代进行比较研究,这段时间又被称为是日本的“律令制时代”。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礼记?大传》载:“六世,亲属竭矣。”。亲属体系主要包括借由继嗣与婚姻而彼此有所关联的人群,即血亲与姻亲,且这两种亲属关系在彼此具有共同继嗣关系而发生婚姻关系的人群当中,可能会发生交叠。亲属制度是一种以血缘或者姻缘为体系的,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秩序化规范制度,在名为“家”的社会生活单位中顺应各自的传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文化特色。本文以“唐日亲属制度”为研究对象,除却“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共安排六章。第一章,唐日亲属制度之基础及构成内容。亲属制度有两层含义,首先,亲属制度又称为亲属称谓制度,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之基础。唐代的亲属称谓大致可分“父党”、“母党”及“妻党”三类,其中特别是“父党”的亲属称谓固定且复杂、自成体系。与之相对,日本奈良、平安时代在当时正处于由母系社会至父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家”之概念还未从“氏族”概念之中完全分离,故“家族”、“亲族”与“氏族”的概念有所混淆,导致日本律令中有关亲属范围狭窄,且有同姓近亲属并未被列入亲属范围之现象。其次,亲属制度是一种以血缘或者姻缘为体系的,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秩序化规范制度。唐代亲属制度在律令层面被赋予法律意义,并具体体现于亲等制度、婚丧制度、继承制度以及收养制度等方面。第二章,从五服制度与五等亲制度看唐日亲等制度之异同。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并由于其涉及宗法血缘等级与政治等级两大范畴而极具代表性。简而言之,五服制度即通过五种丧服服饰规定各类亲属关系等级序位之准则。亲属等级序位被视为是五服制度的主干内容,而作为五服制度之本义的服饰制度与守丧制度反而退居其次。中国古代五服制度的特点在于不纯粹依学血缘关系计算亲等,而是在血缘关系中杂糅宗法伦理原则。反之,古代日本的亲等制度并不似五服制度能够用一个制度同时诠释亲属等级序位与丧服制度,而是在《户令》“五等亲条”与“服纪条”中分别规定亲属等级序位与丧服制度,通过一种“二元结构”来分别调整“公”与“私”不同情况下的亲属关系。第三章,从婚丧制度看唐日亲属制度之异同。虽古代日本社会模仿唐制将婚、丧二礼入律,但实际上却有诸多律令条文与现实相矛盾之处。例如,律令虽确立了父系嫁娶婚的法定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方亲属对于婚姻的影响、干预以及婚姻决定权方面仍普遍保留了母系社会之残影,甚至有在女方家中生产、女方亲属承担养育的责任以及子女与女方家族关系更为紧密的情况,这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日本社会中“双系家庭结构”之存在。关于丧礼,虽律令中规定了守丧期限、丧服制度、以及违反守丧制度时的刑罚原则,但无论是丧服服饰、守丧制度、祭祀方式以及思想方面唐日社会都有着较大的区别。第四章,从继承制度看唐日亲属制度之异同。《大宝令》“应分条”与《养老令》“应分条”在有关财产继承、分配之实际情况等方面与其母法之唐令“应分条”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唐令所分配的为家族共同财产、诸子均分,所有的行为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但《大宝令》与《养老令》所规定的都为个人财产的分配,虽有代代相传下来的祖产存在,但其产业的所有权人为个人,这样的本质让被继承人对于财产的分配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其次,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社会中均存在着“父系财产”与“母系财产”两个不同的财产继承机制。最后,《大宝令》与《养老令》“应分条”均遵循“嫡庶异分主义”原则,保障了嫡子在财产继承方面的绝对优势。第五章,从收养制度看唐日亲属制度之异同。中国古代收养制度从先秦的“大宗不可绝,小宗可绝”发展至小宗无子亦可立嗣,其所涉及的阶层在不断地扩大,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中国古代以“宗”为单位的亲族观念开始逐渐向“家”转移,养子立嗣的目的也逐渐从血食观念逐渐转向对于“家”的继承。于法律层面,唐律初次承认了特殊情况下对于异姓养子的收认,收养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日本古代收养制度与唐代收养制度相比则有着较大的差别,虽模仿唐律于《养老令·户令》中制定了众多相似的条款,但其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异姓养子、婿养子以及“错辈”收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根源于唐日社会中“家”观念的不同以及两个社会中收养制度建立之目的不同。第六章,唐日亲属制度比较研究之意义及其影响。古代日本通过模仿唐代建立律令制而完成对于国家的建设,以律令制为国家建设之基础,将唐制导入其中并根据自身国情进行适当地改动。但由于其基本仍为唐制,故许多制度都仅为唐制之再现。“家”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唐代父系血统体系与生而相随的血缘身份秩序观念与日本家庭观念轩格不入。不同的血缘亲族构造成就不同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与亲属制度相关的法律在日本社会未能得到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来源于两个社会对于“家”观念的差异以及“家”的构成与内涵之不同,使部分亲属关系的律令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并导致了日本家族制度及由此衍生而出的部分社会制度最终与唐制背道而驰。
其他文献
在软件产品中,尤其是一些大型工具类的专业软件中,其界面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领域知识的认知难度。软件界面信息的组织与设计将最终影响用户认知效率。同时,在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和实时的传播方式,影响并改变着现代设计思维。海量的信息逐渐成为设计的重要资源和数据来源。设计理论研究是基于理论与事实依据的。设计理论源于设计实践。本文研究问题来源于参与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能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为工业部门提供动力资源,但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双重转型,并做出承诺:“中国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在2020年要比2005年水平上降低40%-50%,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15%”,而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是避免落入“碳锁定”陷阱,这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于“碳锁定”的现有研究并不是
环形RNA(circRNAs)是前体RNA外显子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闭合的转录本。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与算法的成熟,数以万计的circRNAs在不同物种里面被发现,如果蝇、小鼠和人等。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circRNAs的表达调控规律以及功能仍亟待研究。之前的研究揭示成环外显子两侧内含子中的互补配对序列能够促进反向剪接与circRNA的生成。尽管具有相同的顺式调控元件,相同circRNA在不同细
急流水螨科Torrenticolidae隶属于蜱螨亚纲Acari绒螨目Trombidiformes腺水螨总科Lebertioidea,是水螨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丰富,形态特征最鲜明的类群之一,也是重要的水质监测指示生物。目前,急流水螨的分类工作仍存在区域研究不平衡、分类性状较少、分类方法单一、系统发育关系观点不一等问题。就中国而言,我国急流水螨的分类工作起步较晚。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区系急流水螨
目的:益气除痰法为导师周岱翰教授治疗脾虚痰湿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基本治法,清金得生方(Qing Jin De Sheng Fang,QJDSF)作为代表方之一,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其片剂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本研究拟客观评价清金得生片(Qing Jin De Sheng Pian,QJDSP)的临床疗效,研究其抗肿
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或富裕国家。全球土地面积1.5%的区域囊括了世界一半的生产活动。北美、欧盟和日本,三者的总人口不到10亿,却是75%的世界财富聚集地。占埃及国土面积0.5%的开罗,其GDP超过了埃及的一半。占巴西总面积15%的中南部三州,贡献了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我国东部11省国土面积为全国的11.1%,但其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55%以上。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了经济增长,也
基诺山,史称“攸乐”,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清代贡茶采办基地,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集边疆、民族、山区、雨林等要素为一体,在西南边疆环境变迁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清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治理逐渐加强,加之“普茶名重于天下”,“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外部因素对基诺山的影响显著增强,成为扰动其生态环境的新变量;清代开始出现有关基诺山的史料记载,尽管少而零散,却对攸乐同知昙花一现等问题提供
川西地区高海拔和多山地的自然约束,藏羌汉回等多民族聚集的人文影响,共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同时藏彝走廊、茶马古道等线性廊道加速了地区的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形成及发展。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冲击和破坏,建立以特征识别为核心的空间形态调查和认知,是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化自觉,也是发现和建构西南地区
一、初中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与教学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众多,其中回忆性散文所占的比例不低,一共入选了11篇,集中在七、八年级。在教材中正式对回忆性散文进行系统性编排的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回忆性散文这一概念。七年级的选文《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的思考探究二要求学生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教材在有
期刊
“经义决狱”产生于先秦“礼法并用”的文化土壤。秦汉以来,法律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特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法律制度、理论都自觉向儒家靠拢,而儒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六经,六经之中最便于操作的便是《春秋》。自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到之后的“引经入礼”“经义决狱”,这种转变是很自然的,也是法律儒家化的基本表现之一。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经义决狱”思想和司法实践逐渐成熟,并在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