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对危机中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和信用评级结果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定位和作用等问题进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以下共识:信用评级的发展对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信用评级如果失去公信力,不但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危及资本市场,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促发下,还会影响一国的金融稳定,最后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引发了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对信用评级质量的极大关注,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对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和检验,并通过市场机制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以督促信用评级机构提高信用评级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与发展。信用评级为投资者和市场相关参与者提供了专业化的信用风险分析结论,且其评级结果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因此,评级质量成为检验评级有效性的基石。对于信用评级的质量检验,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统计,国际学者也随之跟进,逐步开展了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其中以Kurosawa(2007)为代表,详细阐述了信用质量检验的体系,针对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框架进行了分析评价。信用评级的质量检验主要围绕信用评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两方面来进行。其中,信用评级一致性检验包括直接的一致性检验和间接的一致性检验,信用评级质量检验的体系可以归纳为:直接的一致性检验(违约率检验)、间接的一致性检验(利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迁移矩阵检验)。直接的一致性是指债券发行人的主体违约率与其信用级别之间的是否存在一致性,每家评级公司出具的信用评级等级是否符合评级对象相对信用风险的大小排序,以及不同的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相当的评级对象的评级结果应该基本吻合;间接的一致性即信用利差,是指评级机构评级结果对评级对象相对信用风险大小的评估,不同信用级别反映了不同的违约风险,信用级别与信用利差具有紧密相关性。稳定性是指评级对象的长期信用评级是否符合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通常用矩阵迁移来反应评级的稳定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信用评级质量检验的理论和文献,在分析信用评级一致性和稳定性关系以及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信用评级一致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的逻辑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数据,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信用评级质量进行了检验,并对我国违约率分析进行了初步尝试。从间接一致性检验即信用利差检验结果看,各家评级机构都有一些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出现在检验中,表现出其发行利差或者交易利差都不能反映其信用等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利差不能完全对应信用评级等级所反映的信用风险,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从稳定性验证分析结果看,样本数据也表明信用等级上调的比例远高于信用等级下调的比例,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质量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本文还具体分析了构建我国信用评级质量检验体系存在的具体困难和不足,主要包括:违约率检验因为缺乏实质违约事件和数据匮乏无法应用;利差检验受非信用因素影响较大;迁移矩阵受诸多外部因素制约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信用评级质量检验体系的具体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的信用评级质量检验体系的研究,来寻求客观反映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公信力的方式方法,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一种评判的借鉴和参考。此外,本文分析了实证研究中所反映的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直接的一致性检验即违约率检验难以开展,反映出我国债券市场缺乏真正的违约事件,不利于评级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间接的一致性检验即信用利差检验中不同信用级别债券的发行利差和交易利差无显著差异反映出信用评级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弱;稳定性检验即迁移矩阵检验中上调比例远高于下调比例,反映出信用评级机构可能存在利益冲突问题。通过逐一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高其公信力,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在揭示信用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