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协助宿主响应缺铁胁迫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铁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逆境胁迫,通常造成水稻减产以及谷物铁离子含量过少。相对于治理缺铁胁迫的传统手段,生物方法环境友好且易于推广,具有很大的价值。实验室前期筛选出一株水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siSh-2,该菌在缺铁环境中能够高效摄取铁,因此能够通过竞争铁元素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本论文以OsiSh-2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缺铁情况下对宿主水稻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1)OsiSh-2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并缓解缺铁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将接种OsiSh-2(E+)和未接种OsiSh-2(E-)的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铁浓度2.0或0 mg/L的水培液中,发现在缺铁情况下,OsiSh-2可以显著提高水稻苗期生长相关指标,包括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部分鲜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尤其是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了92.8%。另外,E+水稻的叶绿素合成(HemA1)和光合作用过程相关基因(atpE)的表达量比E-水稻分别上调了近0.51倍和0.37倍。同时,在正常铁环境下,OsiSh-2对水稻幼苗也产生了一样的影响,生物量显著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了35.5%,HemA1和atpE的表达量比E-水稻分别上调了近0.51倍和0.47倍。而且,分蘖期E+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分蘖数分别比E-水稻显著提高了11.1%和24.4%;到水稻成熟期,E+水稻主穗的穗粒数、单穗重和穗长得到提高,尤其是单穗重提高了14.4%。(2)OsiSh-2促进了水稻对铁离子的转运和积累。缺铁环境下,E+水稻的铁离子吸收率和地上、地下部分铁离子积累量要显著高于E-水稻,分别提高了14.0%,59.1%和64.6%;且E+水稻的铁离子转运基因OsFRDL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了将近0.76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E+水稻的籽粒中的Fe元素也比E-水稻显著提高了41.9%。(3)解析了缺铁逆境下OsiSh-2促进水稻的铁吸收、保证生长的两种策略。检测水稻根系分泌物中不同类型铁载体产量、植物铁载体合成(OsNAS1和OsNAS2)和转运相关基因(OsYSL15)的表达量,发现OsiSh-2通过提高自身特有铁载体的分泌(增加了近44.4%),促进水稻根际Fe3+的吸收,同时负反馈调控降低了水稻自身所产铁载体产量,节省了植物抗逆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检测水稻和内生菌的酸化能力和高铁还原酶活性,水稻中高铁还原酶合成相关基因(OsFRO1和OsFRO2)和Fe2+转运蛋白(OsIR T1和OsNRAMP1)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OsiSh-2通过加强水稻根际的高铁还原酶活性和环境酸化程度,促进了 Fe2+形成并被转运进水稻体内,使水稻在缺铁环境中依然能够较好的生长。总之,在缺铁环境下,水稻内生放线菌OsiSh-2可以通过增强水稻对Fe3+的螯合能力和对Fe3+的还原能力和来帮助水稻摄取环境中的铁元素,并促进水稻体内铁的转运,保证各组织铁的供应,来减缓缺铁胁迫对水稻的影响,以保证水稻的生长。本论文为内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共同抵抗逆境胁迫的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并为开发适用于缺铁环境的生物肥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文化回应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文化境脉、生活背景、交往方式等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使学生形成文化适应能力。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存在文化回应教学理念的缺失、文化回应教学内容的片面性、教师缺乏文化回应教学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等问题。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文化回应教学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建构民族地区“融合多层回应”的文化回应教学结构模型,有助于文化回应教学实践路径的生成,其
目的 分析上调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TUG1)靶向miRNA-194-5p/KIAA1199轴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RT-qPCR检测本院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并行肿瘤切除术的52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SW480、NCM460细胞中LncRNATUG1、miRNA-194-5p和KIAA1199的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UG1可
大树稀植栽培在南方葡萄产区逐渐兴起,为树干输液技术在葡萄上精准施肥用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树干输液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施肥用药方式,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在栽培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采用自流式树干输液技术,以田间葡萄大树作为试材,试验前期,通过树干输入品红染料和15N示踪试验,探索树干输入溶液在葡萄树体内运输、积累及分配规律;试验后期,通过树干输入四种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比土壤施肥,
土壤重金属与类金属的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相比更为复杂,且相关研究较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土壤活性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重金属在土壤活性颗粒界面的吸附固定机制,对预测其在土壤中的形态、迁移和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不同尺度土壤活性颗粒,单一矿物(针铁矿、高岭石)、微生物(蜡状芽孢杆菌),矿物-微生物复合胶体(针铁矿-细菌、高岭石-细菌)以及自然土壤颗粒(来自中科院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少见,表现多样化,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给患者带来极大恐慌。该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可导致病情复杂,若未能及早诊断及治疗,可危及生命。现临床遇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1例,将其诊
本文为了找到2种作物不同品种的光谱特征差异及其SPAD值最佳估测模型,以早籼稻和秋玉米的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ASD Field Spec 3地物波谱仪采集的光谱数据和SPAD-502 plus叶绿素仪采集的叶绿素相对值,对进行水稻和玉米SPAD值与其一阶微分光谱和光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2种作物不同品种的敏感波长和相关性最大的光谱参数,以此作为自变量,构建早籼稻和秋玉米各个品种的SPAD值
传统发酵辣椒是湖南特产,湘菜主要调味料之一,微生物种类丰富,酱香味浓,但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微生物共酵生香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前期传统发酵辣椒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发酵辣椒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产香微生物进行了分离,为蔬菜复合发酵剂的开发提供了菌株;采用RNA-seq技术对优势、产香微生物香气物质合成途径展开了研究,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优势、产香微生物典型香气物质代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小学校园环境已逐渐引起国家的普遍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小学校园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场所,同时也是“寓教于乐,健康成长”的公共生活环境,让孩子真正的走出教室,体验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课堂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小学校园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功能分区、交通枢纽、建筑单体的设计上,对小学校园环境色彩重视度不足,存在色彩单调、老旧、噪乱等问题。因此,研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来,我国偏远山区村镇产业发展与振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持续关注。湖南山区面积广泛,占全省总面积的66%以上,其中湘南地区80%以上都是山区,其村镇地理环境具有典型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村镇规划往往忽视了山区产业发展与村镇景观环境的相互协调,而湘南山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文
目前,枸橼C-05(Citrus medica L.)是已鉴定的抗溃疡病唯一柑橘属种质。为探究枸橼C-05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重悬缓冲液对不同生长期的柑橘溃疡病菌的增殖影响,筛选的重悬缓冲液和合适的生长期为人工接种溃疡病,准确评价枸橼种质及枸橼杂种后代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抗性反应提供了基础。利用活体注射接种,进一步评价了前期得到的65株沙田柚和枸橼C-05杂交苗极抗植株的抗病性。由于枸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