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逐渐兴起,服务种类趋向多元化,并且每年行业中会新增很多具有潜力但缺乏资金的竞争者,因此,并购重组便成为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较为常见的一种发展方式。然而,随着并购数量和并购规模的逐年增长,行业中也产生大量的溢价并购,由溢价并购所产生的商誉也逐年攀升。截至2018年,在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中,含有商誉资产的公司比例高达74.48%,该比例远高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2018年,A股市场上商誉减值事件频发,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主要集中于传媒行业、计算机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计提商誉减值的规模高达152.65亿元,计提商誉减值的公司数占行业公司总数的35.17%。2018年A股上市公司频发的商誉减值事件引起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投资者将其称为“黑天鹅”事件。本文以“三五互联”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案例企业计提商誉减值的原因和影响。在介绍了商誉减值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之后,系统阐述了案例企业两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过程,并着重研究案例企业两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 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现状,再对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商誉减值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三五互联”公司的商誉确认情况和两次计提商誉减值的过程进行梳理、阐述,结合盈余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理论基础,从子公司经营状况、高管盈余管理动机、内部控制缺失等方面,对“三五互联”商誉减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财务报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三五互联”计提商誉减值对该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该公司二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最后,论文讨论了“三五互联”巨额商誉减值公告的市场反应。基于案例分析结论,作者从监管者角度、上市公司角度、投资者角度和会计政策选择角度,对企业规范计提商誉减值、减值信息披露、减值会计政策完善等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本文认为:“三五互联”公司被并购企业出现业绩下滑是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主要原因。同时,“三五互联”公司高管有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管理层存在延迟计提商誉减值和通过商誉减值进行“大清洗”的情况。结合企业计提商誉减值期间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失的现象,而内部控制不完善则为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为深入分析“三五互联”公司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考察该公司二次巨额商誉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借助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通过计算2013—2018年“三五互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指数,并将其与商誉减值金额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指数波动较大。2015年企业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时,会计稳健性指数呈小幅下降趋势;而企业2018年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时,稳健性指数反向上升。研究发现,案例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对企业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短期内造成公司资产规模大幅下降;在两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会计年度,企业盈利情况均出现大额亏损,这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相呼应;观察企业二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前后各年度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债务资本成本可发现,巨额商誉减值造成该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债务资本成本上升,并且这些不利影响均会持续到以后年度;对“三五互联”公司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公司在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后企业的可分配利润持续为负,导致该企业以后连续数年无法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严重损害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三五互联”公司商誉减值后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两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均使得资本市场出现消极反应,但第二次巨额商誉减值后的消极反应并不持续,企业的异常收益率甚至出现短暂的大幅上升,这可能与减值会计政策变更预期有关,企业巨额商誉减值后并未出现持续性的消极市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