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型臂X线机影像下卵圆孔定位,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Ⅲ支)靶向射频穿刺部位,观察其疗效性、安全性及复发率,进一步探索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规律。方法:本研究纳入诊断明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Ⅲ支)45例患者。在C型臂X线机最佳显示卵圆孔,观察其形态并记录纵轴角度(Xa),水平角度(Xl),再于影像定位引导下随机将穿刺针穿刺至卵圆孔长轴外(A组)、中(B组)及内(C组)三个区域,每组15例。通过电诱发检测,评估射频作用范围是否能达到毁损第三支神经纤维,并通过VAS评分随访术后即刻、48h、1周、3月、6月及12月记录,观察术后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Ⅲ支)患者均顺利完成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患者一般情况:三组间基线期年龄、性别、病程及患侧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卵圆孔显示角度纵轴方向28.4±2.85°,水平方向:左侧20.92±3.71°、右侧22.09±3.16°。穿刺深度分别为A组为6.35±0.60cm,B组6.74±0.41cm,C组6.87±0.42cm。C组于电位诱发时感觉电位>1.0mA,运动电位>2.0mA均未诱发出Ⅲ支支配区的疼痛和咀嚼肌运动,故而术中改变穿刺部位至中或外区域,综合影像显示后A组22例,B组23例;两组电位诱发分别为:感觉电位IA=0.37±0.16mA、IB=0.60±0.13mA,运动电位IA=1.27±0.24mA、IB=1.70±0.16mA。术后随访VAS评分:A、B两组间术后随访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说明射频疗效显著;术后即刻评分均为0,术后48h小时、1周、3月、6月及12月各时间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10例第Ⅲ支配区面部感觉麻木,3例咀嚼肌肌力下降,5例面部肿胀;B组13例第Ⅲ支配区面部感觉麻木,6例伴有第Ⅱ支配区面部感觉麻木,1例短暂性第Ⅰ支眉弓上额区出现麻木感,2例咀嚼肌肌力下降,8例面部肿胀;面部感觉异常:A、B组中第Ⅰ、Ⅱ、Ⅲ支配区分别进行统计学评估(按α=0.05标准),第Ⅰ、Ⅲ支配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Ⅱ支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5);另外咀嚼肌力下降、面部肿胀A、B组发生例统计均无统计学差异性;随访1年内无复发者。结论:卵圆孔外侧区域为三叉神经第Ⅲ支痛患者穿刺点的最佳位置,内侧区域不推荐为穿刺区域;靶向定位卵圆孔中外侧均可达到治疗目的,但中间区域射频治疗后更易导致第Ⅱ支配区麻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