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在旱作系统作物中的吸收与转化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nake84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近年来北方旱作系统作物生产中,因氮肥超量施用造成的氮肥增产效应、氮肥利用率明显下降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选取北方旱作体系中代表性作物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康庄镇玉米田,采用大田试验和(15)~N微区示踪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在0~360kg/hm~2范围内5个梯度氮肥用量下,氮素在植株体内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以及不同氮肥用量对氮肥利用率、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经过一年的田间试验、室内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植株各个器官中氮素浓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完熟期时各器官含氮量的大小依次是:籽粒>叶片>雄穗>叶鞘>苞轴>茎杆。在春玉米的一生中,叶片、叶鞘、茎杆、雄穗、苞轴等器官中氮素浓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4%、0.6%-2%、0.3%-3.5%、0.7%-2.5%、0.4%-3%。 2.春玉米的各生育阶段中,叶片、叶鞘对氮素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呈现一个小高峰、一个大高峰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茎杆对氮素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时期表现为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抽雄期;雄穗和苞轴对氮素的吸收量均呈下降趋势。在完熟期,春玉米各器官吸氮量大小顺序为:籽粒>雄穗>叶鞘>苞轴>茎杆>叶片。 3.春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量在喇叭口至抽雄期,散粉至完熟期出现两个高峰,且第二个高峰大于第一个高峰;吸收速度在整个生育期间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散粉期,最高平均吸收速率可达0.0653-0.1424g/株·d,这些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轻施喇叭口肥,重施穗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4.春玉米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叶片、叶鞘、茎杆在各生育期对氮素的积累量都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并且峰值均出现在散粉期。雄穗和苞轴在各生育期都表现为下降趋势。完熟期时,春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籽粒>叶片>苞轴>茎杆>叶鞘>雄穗。春玉米植株对氮素的积累量在全生育期符合S型曲线增长趋势,且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表现为:N2>N3>NI>N4>N0。 5.氮素营养在春玉米各器官中的分配中心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散粉期之前,氮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杆中,之后则逐渐转向苞轴和籽粒,供籽粒生长发育。到完熟期时,籽粒中氮素分配量接近全株氮素总量的2/3,成为容纳氮素最多的器官。且不同施氮量处理下各器官中的氮素分配率均表现为:N2>N3>N4>N1>N0。 6.春玉米各器官氮素转移,以叶片转移时期早、转移速率快、转移率较高、转移量占籽粒总氮量的百分数最大,从中反映了叶片光合产物“源”对籽粒建成的重要性。 7.在北方旱作系统中,传统施氮条件下,当季作物对肥料氮的利用率约为22.55%-33.4%,损失率为34.38%-54.42%,0-110cm土壤残留率为23.08%-32.22%。可知,在供水较大的情况下肥料氮素有向地下淋溶,并造成污染的可能。
其他文献
本文以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为例,对基于工业共生理论的张掖市工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文章将工业共生理论用于张掖市工业发展的研究之中,以实现张掖市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工业共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采取有效途径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购物是构成旅游六个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旅游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购物,对提高旅游业经济收入、增加旅游地吸引力、丰富旅游者旅游经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入海泥沙约30%向南输移影响杭州湾和浙闽沿海,并形成巨大的浙闽泥质条带,这种输移主要通过枯季的再悬浮作用实现。另外长江口外存在多级锋面,对长江泥沙的扩散输移有重要作用
9月26日至28日,中央党校和北京、上海、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党校及深圳、大连、厦门市委党校党
青藏高原是是全球气候上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降雪量最多的地区。利用遥感方法监测青藏高原地表冰雪面积变化,对理解青藏高原气候气象研究有重要意义。积雪是变化最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