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源热泵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源热泵系统利用埋设于地下的换热器与土壤交换热量,提升了可再生浅层地热能的能量品位,被称为是21世纪一项最具发展前途的空调新技术。制约土壤源热泵技术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地埋管换热器传热一直是该技术的研究关键之一。如果对地埋管热量传递过程特性认识不全面,盲目设计地埋管结构和尺寸会导致地下换热性能严重下降,空调系统的能耗增高,甚至完全瘫痪,这势必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巨大阻碍。本文首先从与地埋管换热过程密切关联的土壤特性以及需要向土壤排热或取热的地埋管换热负荷特性着手,着重分析了土壤热特性、地下水渗流特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换热负荷分布特性和规律,提出了描述地埋管热量在土壤中传递的两种主要机制和表征换热负荷的三个重要特性。这些特征直接决定了地埋管的换热性能,换热器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换热状态,同时也决定了土壤源热泵系统保持多年运行的可持续性。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了两种传热机制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借助于边界条件和初始化条件体现出地埋管动态换热负荷特性。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求解域进行整场离散、整场求解。依据土壤源热泵设计和运行所关注的进出口温度以及换热可持续性,引入参数地埋管换热器能效系数和换热效用时间,对地埋管换热能效特性和最大可用温差的可持续换热时间进行量化分析。根据优化的无穷远边界值对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分析了有无地下水渗流土壤中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差异,并讨论了不同的地埋管结构和尺寸、土壤热状态、分层特性、换热负荷特性以及运行方式条件下地埋管传热特性和效用时间变化规律,且针对土壤分层特性提出了区段换热理论及其动态迁移特性,从而为地埋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及空调系统参数匹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根据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建立了现场实验平台,利用现场实验测试验证本文所建立的地埋管换热器数学模型及其实现过程的正确性、可靠性,并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和分析进水流体温度、流速以及运行方式对土壤温度场和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作用规律,为土壤源热泵的工程实践提供基础数据储备。鉴于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在地埋管循环流体与周围土壤换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在轴向方向上变化不大,因而可采用二维传热模型分析钻井外土壤传热。基于此,本文采用地埋管传热多极理论模型并结合热阻网络平衡原理建立了垂直U型地埋管的热量传递解析模型。该模型将地埋管与周围土壤传热区域分为钻井内外两部分,钻井内为稳态传热,采用多极理论U型管模型,钻井外为瞬态传热,采用柱热源模型,并考虑了地埋管内循环介质轴向变化。在一定的换热时间下,利用该模型分析地埋管传热特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少的计算工作量。本论文的研究将使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以及工程实践更为合理化,为推广和发展土壤源热泵这一极具节能与环保潜力的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应用于老年无痛胃镜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2年来于我院行无痛胃镜术的老年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
学生考勤普遍采用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方式处理的效率比较低,使用纸张登记管理比较混乱,对于考勤信息的统计比较繁琐。提出了一种基于局域网使用Android移动客户端、PC电脑端和
介绍了随机控制理论的两种受控状态,即脉冲型随机控制和奇异型随机控制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对随机控制理论的未来作了评述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也随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智能仓储系统在物流管理中起到了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达菲林、达那唑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行腹腔镜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达菲林组与达那唑组,各18例。达菲林组
为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和天然气市场的需求,边远气田、油田伴生气、煤层气等曾经被搁浅的天然气急需被开发。小型天然气液化工艺作为该类天然气回收的方式之一,有必要开展深入的
团队建设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培育团队精神两大主题,前者的核心是共同学习和分享创新,后者的关键则是信任和信心。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真
<正> 比曹雪芹的《红楼梦》稍晚,也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籍女作家陈端生创作了十七卷长篇弹词《再生缘》。这是出现在清初的一大批弹词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弹词作为一种讲
在以往的项目管理中,往往将项目的成败归功于技术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事实上,一项企业项目管理的绩效和成果交付都是由项目管理团队实现的,因此,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本文论述了美国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阐述了美国新兴能源、"ICE"和物联网三大产业群的发展状况及其战略意义,总结了新兴产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效果,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