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市场化道路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长期按事业性单位运作、只管生产不管经营的中国出版社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职能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与此同时,出版社的经营意识日益增强,行业的开放度也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提高。本论文中,笔者采用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探索的原因和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中国出版业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出版业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其次,计划经济下受到种种管制的出版业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再次,世界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中国出版业必须早日摆脱政府的管制和庇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以应对实力强大的国际出版传媒的冲击。笔者以时间为明线,以政府的改革政策和出版业界的改革实践为暗线,将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探索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探索的起始阶段(1978—1991)、发展阶段(1992—-2002)和转轨阶段(2003至今),这三个阶段的改革实践构成了本论文最核心的三章内容。笔者这样划分的根据是,1978—1991年,市场化探索主要集中在出版社内部微观机制改革和发行体制改革;到了1992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出版业开始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组建出版集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探索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中国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出版试点单位开始转企改制,进而尝试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等等。中国出版业市场化的探索主要包括民营书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出版业集团化建设、转企改制和公司制改造等改革实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出版集团实现了改组上市,这些上市企业通过公开募集社会资金使自身实力得以迅速增强。还有两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一是我国出版集团已经走上了强强联合的道路,出版集团与出版集团、发行集团与发行集团以及出版集团与发行集团之间通过股权合作实现了重组。二是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书业实现了跨所有制重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国有与民营相互借力,共存共荣,必将有所作为。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文中有大量的文献分析,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路径,亦是基本经验,即先外围后核心,先局部尝试后全面推广。正是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使得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市场化探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化改革。在论文的最后一章,笔者特别指出了当下中国出版业中存在的多个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他文献
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实惠的同时也因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远程性等特点而使得消费者的权益比在传统购物模式中更容易遭受各种侵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在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存在着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不高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现行短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时钟电路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本文提出的时钟电路就是利用AT89C51单片机的16位定时器做成电子时钟。设计了数字时钟的硬件电路
<正>中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要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城镇化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刚刚结束的中央
基于电力用户负荷曲线进行聚类分析,是获得典型负荷分布和按负荷特性对用户分类的重要手段,对于负荷预测、负荷控制、用电异常检测甚至电价目录制定和开发营销策略等都有理论
英国作家威廉&#183;戈尔丁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蝇王》同二战以后世界文坛涌现出的大批以反思战争为主题的作品相比,《蝇王》可谓独树一帜。他没有直接叙述战争场面或是
中国朝鲜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审美风格,蕴含着朝鲜民族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民族气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趋同现象愈演愈烈,朝鲜
本文研究以豆瓣网兴趣小组为代表的网络“圈子”的交往特点。豆瓣网作为中国以内容分享为基础的交往网站,凭借用户生产的内容和友邻、小组等服务,形成无数个具有共同话题的小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是调节医疗资源流向十分重要的手段,它会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是现实医保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