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用菌株是从太原市焦化厂污水处理第1曝气池获得的对氨氮有降解作用的菌株C17,首先对菌株进行了16S rRNA的鉴定,进一步对其氨氮降解性能与硝化路径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主要的实验内容:在对菌株16S rRNA鉴定的基础上分析得到,该菌株与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strain BAB-1832的相似度达到100%,并为该菌株命名为Alcaligenes sp.C17。所用起始培养基中的碳源是柠檬酸钠,氮源是硫酸铵,微量元素是硫酸盐中的镁、锰与亚铁,以及具有调节pH作用的缓冲物质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钾,并用蒸馏水调节氨氮(NH4+-N)的起始浓度为100 mg·L-1,培养温度设定为30℃,转速是120 r/min,培养时间为36h,接种量为2%,并以36h内菌株的生长曲线与氨氮降解率为参考指标,综合参考亚硝态氮(NO2--N)、羟胺氮(NH2OH-N)、硝态氮(NO3--N)的积累量,最终确定适合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源对象是丙酮酸钠,所需氮源是硫酸铵。实验以丙酮酸钠为最佳碳源,硫酸铵为最佳氮源,调节碳氮比(C/N)为14,氨氮起始含量100 mg·L-1,培养温度已设30℃,转速120 r/min,经过36h的培养,每隔6h进行测定一次菌密度(OD600)用以了解该菌体生长状况,并测定氨氮、总氮的去除率以及COD降解率,分析该菌株的硝化反硝化性能。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该菌株在培养6h后已经进入生长的对数期,菌株在生长的同时伴随着氨氮、总氮的去除以及cod的降解,经过36h的培养,氨氮、总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9.41%、70.63%与81.71%,并检测到了有少量的羟胺氮与硝态氮存在,相对于硝态氮与羟胺氮,亚硝态氮积累量较多,经过36h的培养后,羟胺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分别是0.11mg·l-1与0.06mg·l-1,而亚硝态氮的累积量达到了29.02mg·l-1。考察了菌株在不同碳氮比、温度、转速、ph等影响因素下的氨氮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菌株c17在一个较大的c/n,温度和ph范围内都具有高效的降解氨氮性能,在处理贫瘠废水与调节废水ph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菌株在c/n低至4时,仍可以保持着99.37%的高去除率;25~40℃区域内都保持较高的氨氮去除效率,较适宜温度为30℃;可以利用的ph范围是4~10,适宜ph是8,此时去除率可达99.53%。在探究出菌株适宜的生长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菌株对不同起始氨氮浓度的耐受度、总氮(tn)和cod去除率为参照,进一步考察了菌株的活性。在探究菌株活性的同时,测定了菌株在随着起始氨氮浓度改变时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起始氨氮含量不同时,代谢产物含量有明显差别,在氨氮低含量时,亚硝态氮、羟胺氮以及硝态氮都有累积,积累量较少,随着起始氨氮浓度的增加,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羟胺氮与硝态氮的积累增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氨氮起始浓度增加到300mg.l-1时,经过36h的培养,羟胺氮的最大积累量达到了23.99mg.l-1,硝态氮的最大积累量达到8.13mg.l-1。在探究菌株代谢产物的基础上,对其硝化反硝化路径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以硫酸铵、亚硝酸钠与硝酸钠作氮源,通过测定菌体硝化反硝化产物,对菌株的硝化反硝化反硝化路径作了初步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