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名曰“《史记》‘世俗之乐’研究”,即以“世俗之乐”(通常简称“俗乐”)作为本文的研究中心,以《史记》中的相关史料为基础,结合先秦文献,密切联系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先秦、秦汉时期的俗乐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雅乐”、“俗乐”在概念与内涵上作了相关论述,明确了雅乐与俗乐的区分。此章节对“俗乐”在概念、内涵方面的讨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前提。目前,学术界对“俗乐”缺乏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界定,而要研究“俗乐”,首先要从概念上加以明确。针对不同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笔者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俗乐”的内涵作了归纳,把“散乐”、“四夷之乐”等相关的内容纳入“俗乐”的范畴,而这些内容在《史记》等诸多文献中也多有体现。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史记》中涉及到的俗乐形态作了详细地考察。其中,第一节主要考察的是“淫乐”与“濮上新声”;第二节是对先秦俗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女乐”与“女乐乱政”现象作了深层次地探讨;第三节是对“高渐离击筑荆轲歌”等相关的内容作了梳理与研究。有关“淫乐”与“濮上新声”的考察,笔者着重对“濮上新声”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俗乐与商纣王所作的“淫声”从文献方面作了相关辨析,认为“濮上新声”实际上也是民间俗乐的一种,并非所谓的“靡靡之音”。在考察“女乐”与“女乐乱政”现象时,通过对“女乐”形式的追溯,认为其来源甚早,并在先秦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至春秋时期成为“郑卫之音”等民间俗乐主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春秋、战国时期屡屡发生的“女乐乱政”文化现象其实质正是“新乐”即将取代“古乐”,或即蓬勃发展的民间俗乐将要取代垂垂老矣的雅乐,这一现象在“女乐”表演形式上得到了鲜明地体现。在“渐离击筑荆轲歌”中,一是着重从荆轲所唱的《易水歌》作了乐学分析,指出其对后世此类俗乐歌的影响,二是对乐人高渐离及我国最早的擦弦乐器——“筑”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一乐器对当时俗乐发展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第三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对宫廷音乐机构——“乐府”及与俗乐相关的问题作了细致地研究。在第一节“延年变新声”中,通过探讨音乐家李延年对当时俗乐发展所作的多方面贡献,明确了无论是他本人音乐才华的展示还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