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系列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6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18年1793例患者分析背景及目的:锁骨下动脉狭窄(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SS)并不少见,其病因类型和解剖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系统性文献检索发现:SS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相关的大样本量临床研究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连续18年间S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总结其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国内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年至2017年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收集其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CT血管造影或经导管血管造影明确的病变处锁骨下动脉管腔面积较正常处下降≥50%则可诊断为SS。1793例SS患者中,共1625例(90.6%)患者由导管造影诊断,其它168例(9.4%)患者由CT血管造影诊断。SS的病因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病史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的。结果:1793例诊断为SS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以及其它病因的人数分别为1543(86.1%)、232(12.9%)和18(1.0%)。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中(n=1594),最主要病因为AS(1528,95.9%);而在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中(n=199),最主要病因为TA(180,90.5%)。随着年龄的增长,AS所致的SS占比逐渐升高(P<0.001)。女性患者中,各年龄段TA的比重比同层次男性更高。解剖特征方面,AS所致的SS一般位于锁骨下动脉的近段(97.4%,其中近段病变为77.1%,近中段病变20.2%,全程病变0.1%);而TA所致的SS最常位于锁骨下动脉的中段(88.5%,其中近中段病变29.5%,中远段病变31.4%,全程病变22.1%,单纯中段病变为5.4%)。AS患者中,单纯左侧、右侧及双侧同时受累的比例分别为65.4%、21.9%和12.7%;而在TA患者中,该比例分别为52.2%、13.4%和34.5%。两种疾病都更容易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右侧:AS,2.3:1;TA,1.8:1;P=0.06)。TA患者SS闭塞病变的发生率(58.0%)显著高于AS患者(19.0%):无论是单纯左侧(33.2%vs.17.9%)、单纯右侧(15.5%vs.2.5%)还是双侧闭塞(14.7%vs.0.5%)(P 值均<0.001)。结论:AS和TA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SS最主要的两种病因。年龄和性别对于SS的病因分布有很大影响。整体上AS-SS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与AS患者相比,TA-SS患者中段病变,闭塞病变(包括左侧,右侧)以及双侧病变均更为常见。第二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的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与静脉桥相比,乳内动脉搭桥的长期通畅率和生存率均更高。过去20年,国内外90%以上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桥血管都使用了左乳内动脉。然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的冠脉病变也意味着患者其它血管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在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LIMA-CABG)前,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LSAS)近端严重狭窄如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冠脉窃血综合征,甚至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然而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亟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索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LIMA-CABG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连续167例(平均年龄64±9岁,141例男性)LIMA-CABG术前合并严重LSAS并行经皮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介入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6%(163/167)。支架置入后,靶病变的狭窄率由86.5±9.9%下降至7.6±4.6%(P<0.001)。支架术后30天内死亡、卒中、心肌梗塞以及三者的联合发生率分别为0.6%(n=1)、1.8%(n=3)、0%(n=0)和1.8%(n=3)。平均随访60.6±35.7月(中位随访时间54.8月),9例(5.4%)患者失访。1、2、5和10年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分别为98.8%、97.5%、93.9%和86.2%。1、2、5和10年患者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7.0%、95.1%、88.2%和76.2%。共14.1%(23/163)的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的心绞痛13例,心肌梗塞3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1、2、5和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7%、93.8%、86.5%和75.2%。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8.0%(13/163)。结论: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LIMA-CABG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均较低。第三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CSSS)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罕见原因。因已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nternal mammary art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IMA-CABG)的患者发生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血流从冠状动脉经乳内动脉桥逆向灌注至同侧锁骨下动脉所致。CSSS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是死亡。然而,有关CSSS治疗相关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CSS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7年4月至2015年12月连续37例(平均年龄65±6岁,33例男性)IMA-CABG术后出现CSSS并行经皮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统计并分析手术的技术成功率、症状缓解情况、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支架内再狭窄等临床指标。结果:患者从冠脉搭桥至诊断为CSSS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3±4.3年(中位时间:5.2年,范围:1.3月至17.8年)。IMA-CABG术后1年内、1-5年、5-10年和10年之后出现CSSS的患者数分别是4人(11%)、11人(30%)、14人(38%)和8人(22%)。19例(51%)患者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14例(38%)为不稳定心绞痛,另外4例(11%)为心肌梗塞。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3%(其中狭窄病变100%,闭塞病变85.7%)。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另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支架以远出现限制血流的夹层,并累及左乳内动脉开口,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血肿。支架置入术后靶病变的狭窄率立刻由87.6±10.6%下降至5.9±5.0%(P<0.001)。35例(94.6%)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平均随访44±32月(范围:6-112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卒中或心肌梗塞。2例患者分别于支架术后36月和11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并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发作,两人均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至末次随访时症状未复发。结论: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CSSS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均较低。第四部分: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腔内治疗的临床结果背景及目的:2017年发表的欧洲外周动脉疾病指南推荐,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仍不能改善的颅外椎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Ⅱb),其推荐级别并不高。但既往大多数椎动脉相关的研究均纳入较多的颅内椎动脉病例;此外,虽然同属椎动脉颅外部分,椎动脉V2段和V3段对于介入治疗的反应与椎动脉V1段相比亦有较大差别。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腔内治疗的临床结果,主要包括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因素等。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301例(平均年龄64±8岁,252例男性)症状性V1段狭窄并行经皮支架置入治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评估支架术后30天内以及长期随访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症状复发,ISR,以及靶血管重建等情况。结果:介入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301例患者(312条椎动脉)共置入165个金属裸支架和147个药物涂层支架,312个支架置入后病变狭窄程度由82.8±7.6%下降至4.4±4.0%(P<0.001)。支架术后30天内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为1.0%(3/301)。术后1、3、5年免于任何卒中和死亡的生存率分别为98.2%、96.8%和91.4%。平均随访时间为2.9±1.5年,至末次随访时,共10例患者(12条椎动脉)失访。46例(15.8%)患者出现ISR,其中19例(6.5%)为症状性ISR。22例(7.6%)出现ISR的患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治疗。1、3、5年椎动脉支架原发性通畅率分别为90.0%、82.6%和80.3%;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5.4%、90.3%和87.9%。裸支架(危险比:2.02,95%可信区间:1.01-4.06,P<0.05)和糖尿病(危险比:1.87,95%可信区间:1.04-3.37,P=0.04)是ISR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安全、有效,且支架长期通畅率较高。裸支架和糖尿病是ISR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采用垂直充芯连铸工艺制备了直径为12 mm、铜层厚度为2 mm的铜包铝复合材料。通过SEM、XRD和TEM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种类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u_/Al界面主要由
T网格上的样条是一种具有局部加细功能的函数。已有的关于T网格上样条空间的理论和应用主要是基于样条次数与光滑度有较大差别的情形,如通常见到的PHT样条是T网格上的双三次C
本文通过对非接触卡基本原理的阐述,对常规写卡失败的原因分析,探寻一种实现电子钱包可靠扣款的算法流程。
本文综述了限根对果树生长发育各环节的影响,包括养分积累与分配、植株叶面积、枝条生长树体大小、花芽量、坐果率、果实大小、产量及成熟期、激素活性、根系生长发育和水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