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应用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多个方面。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认知方式。儿童和成人一样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儿童,其行为方式、认知方式较之传统工业社会中成长的儿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为方式最终由认知方式决定。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儿童认知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儿童在新的环境下身心与智力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涵盖面较广,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水平也不同,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小学阶段儿童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理论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首先阐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从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考察。环境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对儿童认知的影响。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对儿童认知的影响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但如果过于依赖,不适使用,不利于儿童想象力与思维力的培养。网络的互动性使传统的单向接受式学习变为多向互动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通过个体的参与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网络上超量、丰富的信息给儿童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极大地增加了儿童信息获取量,使儿童的知识结构迅速攀升,认知水平超前发展。网络的大容量信息以及超链接形式容易造就儿童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发散式思维,但同时又不利于儿童收敛式思维的培养,削弱了儿童思维的深刻性。网络交流的特点也对汉语言和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规范文字语言的学习与传承。在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网络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观点采择能力,培养儿童的怀疑精神,提高其民主参与意识。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儿童分辨力不强,容易使儿童受不良意识的引导。另外,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是否对儿童诚实性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考察与深思。总之,信息技术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要求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其利弊,在儿童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及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免其不利的影响,使信息社会的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尚未确立,是新旧政治格局的交替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行为都是从本国的现实和将来可能的利益出发。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进步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科技政策与管理”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日益成为科技哲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主流。这一研究方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即科技政策能否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与传统的现代化社会完全不同的“风险社会”中,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风险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风险的破坏性更大、扩散性更强,它是一个“被制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教师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出现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所以,论教师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