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赤道印度洋—太平洋纬向环流变化特征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海平面气压、NCEP/NCAR再分析500hPa垂直速度、200hPa速度势和地球向外长波辐射等气象要素的分析,研究了近60年来赤道太平洋Walker环流的变化特征;利用逐月平均风场资料、纬向质量通量,研究了赤道印度洋纬向环流特征,以及两者的联系。   结果表明从19世纪中期以来,赤道Walker环流的强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特征为十年左右,此外也有显著的气候变化趋势,Walker环流的强度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了气候突变,分析表明,这些变化趋势与海表面温度上升是有关联的。近60年来的观测显示,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SLP梯度减小,Walker环流的强度减弱。通过使用500hPaω、200hPa x和OLR资料分别构造表征太平洋Walker环流的强度指数,以此研究其变化特征。分析显示2~7年的振荡是其主要的变化周期,Walker环流在近60年趋于减弱,但21世纪后有增强的趋势特征。Walker环流的位置结构的变化也很重要,在最近60年呈偏西移动,这种西移特征可能与西太平洋的增暖较快有关。   另外研究也指出,年际尺度上印度洋纬向环流在夏季较强,春秋季相对较弱:用辐散风Ud和垂直速度ω合成的环流形势图能很好的呈现印度洋上空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特别是能发现位于赤道非洲大陆上空较弱的顺时针环流圈。通过比较利用纬向风和辐散风定义的表征印度洋纬向环流强度指数,结果表明近60年来该环流的强度有减弱的趋势,纬向风和辐散风指数的结果虽然有差异,但是不同高度层的值均反应了上述变化特征。用同样的方法对太平洋Walker环流上下支的强度进行研究,太平洋上空区域平均的上支西风和下支东风在近60年有减弱趋势,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强度由强到弱的突变。总之,用辐散风分析热带大气环流状况比直接用纬向风场更准确。   年际相关分析表明赤道纬向环流强度的年际变化与ENSO关系密切,当E1 Ni(n~)o发生时赤道太平洋Walker环流强度减弱,印度洋纬向环流也减弱;发生La Ni(n~)a事件时情况则相反。印度洋纬向环流和Walker环流从1970年以后有显著的同相变化,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变化特征对我们了解两个环流圈的相互关系及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具有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以及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8年12月4-5日和20-21日,山东半岛出现了两次冷流暴雪过程,给当地造成了重大损失,在这两次暴雪过程中,除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和局地海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渤海辐合带和中
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提供的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和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长江中下游梅雨过程数据集,从入梅日一致年份入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总结了梅雨期典型环流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引进的中尺度分析系统LAPS能融合华中区域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提供包含丰富中尺度信息的高分辨率中尺度分析场。本文通过分析湖北西部山区冰雹天气过
本文利用IPCC-AR4提供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下的地面气温和海平面气压模拟结果对北半球地区和我国模拟能力进行评估,并选取模拟效果较好的模式进行多模
本文利用2000-2014年6-8月的常规资料、FNL资料和逐时降水等资料,将东北冷涡分为北涡、中间涡和南涡,统计分析每类冷涡短时强降水特征,并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建立降水模型。另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