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和体系的修订。2.开展山东地区“医养结合”工作评估实证研究应用建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地区的“医养结合”工作进行监测评估,描述山东地区“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状况,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制约因素,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建议。方法:1.文献复习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医养结合”专著与学术论文,充分了解国内外对“医养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国际上的发展模式、相关政策及经验启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论证借鉴。2.专家咨询法,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进行框架制定和指标的初选,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筛选,利用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相关系数等对咨询结果进行了解和评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确定,利用实证研究资料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效度检验。3.实证研究,选取山东地区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描述、分析山东地区“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状况,了解相关制约因素。结果:1.专家意见的可靠性: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均值为0.80,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03(P<0.05)、0.566(P<0.05)、0.732(P<0.05);2.信度和效度:通过信度检验,得到评价体系的总体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01(P<0.05);通过效度检验,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共得到3个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累计77.242%,三个一级指标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737和0.707,(P<0.05)。3.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山东地区总体得分及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为(104.41±17.94)分、(39.71±11.39)分、(43.53±6.09)分和(21.18±2.13)分,其中,东部地区三个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分别为(36.14±14.55)分、(45.71±7.61)分和(22.57±1.27)分;中部地区三个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分别为(36.00±6.78)分、(43.43±4.35)分和(21.14±1.68)分;西部地区三个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分别为(33.33±3.21)分、(38.67±3.79)分和(18.00±1.00)分。结论:1.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咨询结果中各专家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均在合理范围之内。2.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初步评价“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情况的工具进行使用。3.山东地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全省“医养结合”工作总体开展良好,各地市“医养结合”工作总分排名前三位的地市是C市、A市和B市,排名后三位的地市是O市、J市和F市。其中,影响山东地区“医养结合”工作的关键制约因素为政策落实、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地区划分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得分均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区域在政策落实、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部门协同以及居民费用方面得分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