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书学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j1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秉绶是清代中晚期重要的书家,清代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清代隶书复兴运动中成就显著。纵观伊秉绶的学书历程,分三个时期,一是早期书法历程,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举中正榜,留居北京时师从刘墉、纪昀、朱硅等宦官,又反复临摹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的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期学书历程,伊秉绶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他的隶书发展时期,这时期与翁方纲、黄易、桂馥等的金石至交给予了伊秉绶更多的眼界,为大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晚期学书历程,伊秉绶五十岁以后是他的大隶成熟期,这时期与翁方纲、阮元、包世臣等交往密切,并在隶书上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清人《懒园笔记》曰:“伊秉绶晚年临池之功愈深,行草书得钟鼎虫鱼体,迥异时蹊。分隶则托体愈高,随手挥斥,而方圆肥瘠无不动中矩程,常拈孙过庭语作‘人书俱老’小印,盖非伊秉绶莫能当此语。有窃学之者,徒招效颦之讥而已。”①这段话实则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长久历练,日积月累,才能创造出人书俱老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要在隶书上取得极高的成就,就要像伊秉绶那样坚持不懈的深入学习,并在其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清代碑学中兴以来,碑帖融合一直是书家们追求的方向。如何将浑朴厚重的碑学线条融入帖学中,无疑是一个新的问题。伊秉绶就成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从帖学入手,碑帖结合,最终在碑学上有所成就。在清代书坛上,伊秉绶以隶书著称,在当时与桂馥齐名,其用笔与桂馥、黄易、阮元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后又经提炼和强化,简化动作,字形向外扩张,方正饱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清代论书者几乎一致对伊秉绶的隶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至康有为作《光艺舟双楫》,将伊秉绶誉为集分书之大成者。伊秉绶虽然没有专门的书学著作,但在他大量的诗文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提倡以古人为师,师法传统;2、他主张“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易甜”,提倡老辣,拙厚书风;3、他主张“磨人自是同磨墨,正笔应知在正心”,笔正则心正的书学思想。伊秉绶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研究委陵菜属Potentilla L.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对6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 11条引物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文人是社会的良知,君子忧道。中国文人服装发展演变的背后是服装形式以外的文化精神,中国文人服装不是制服却有制服的功效,不是职业装却有职业装的特征,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社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