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校前空间功能研究——以川渝高校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科教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大多省份都在规划建设新大学校园,以成都为例,新建高校校区就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重庆更有带动新城市发展的大学城。然而,校前空间作为校园规划设计功能分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且与城市关系密切,国内对其建设经验尚浅,已经建成的校前空间虽然有校前空间的基本之形,但设计功能却良莠不齐,许多校前空间并没有具备其作为校园重要外部空间应该有的功能。如果我们不加总结的继续盲目进行校前空间建设,今后,许多校前空间将会继续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造成校园土地和建设费用的浪费。文献资料表明,从使用者满意度的角度对公共空间展开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从学生群体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的成都地区四个高校校前空间以及重庆大学城两个高校校前空间功能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建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了解高校校前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优化建议。  本文以总满意度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分析以及访谈研究确立校前空间功能评价因子,总因子包括校前空间六大功能:标识、展示、导向、礼仪、通过以及停留,并对六大功能因子进行权重分析。评价体系包括因子评价和基本使用评价两方面内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该评价体系,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四川大学望江和江安校区、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和犀浦校区以及重庆大学城中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六个个校区为案例,进行调查实证研究,通过个案分析以及对比分析,辨识出目前这六校区校前空间六个功能中分别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及共通性问题。最后,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校前空间功能设计与建设的优化建议,为以后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在国际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单一的风格使得建筑逐渐失去了特有的场所精神,也剥夺了人们对建筑多层次的情感诉求。在此背景下回归建筑本质的呼声变得愈发强烈,现象学由此进入了建筑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变革,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城郊乡村转型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产物,其中有一部分乡村表现出从传统农业向休闲旅游服务的转型
学位
我国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开始至今,在开发、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了各个层次的问题,由最开始单纯的保护策略研究发展到动态保护研究和现今的整体聚落保护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争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楼的建设愈加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作为教学科研楼中的主要行为,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以往个人的研究模式已经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物质资料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中村改
学位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世界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量城市工业废弃用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些废弃地中有许多因为曾为该座城
地坑窑院建筑是从黄土塬上的穴居演变而来的特殊建筑类型,具有冬暖夏凉,建造成本低等优点。由于柏社村地坑窑院建筑历史久远,年久失修,具有采光不良、通风不畅等缺点,随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