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籼稻亲本种子休眠性的遗传改良和利用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稻制种田发生穗发芽是一种自然灾害,几十年来一直是杂交稻种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我国杂交稻制种大省四川,冈优系列、D优系列、Ⅱ优系列杂交制种经常受到穗发芽的威胁,严重年份甚至会影响到种子外调数量,在另一个制种外销大省江苏省,汕优、协优、冈优、特优、Ⅱ优系列制种生产上穗发芽也十分普遍.2007年9月底至10月初的“罗莎”台风使江苏省北部地区的数万亩杂交稻制种田发生不同程度倒伏,伴随着数天阴雨,穗发芽现象严重发生。据盐都、建湖、阜宁、金湖等地反映,许多田块杂交稻种子的穗发芽率超过40%。有些制种农户生产的种子经过筛选、漂选,合格种子产量仅有750kg/hm2左右,经济损失惨重。据粗略估计,全国每年有13.3万公顷左右的杂交稻制种田,年平均穗发芽率在10%左右,由此每年造成的种子损失在3500万kg左右,价值达7亿元人民币,至于重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利用不育系制种时,类似于异花授粉作物,不育系开颖角度大,部分种子稃壳闭合不全,形成裂颖种子。杂交稻制种时为了解决不育系包颈问题,在抽穗期喷施“九二零”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措施,而“九二零”具有促进种子发芽的作用.我国杂交稻主要制种地区在收获前常会遇到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些都是造成杂交稻种子穗发芽较重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种子休眠性强弱是影响种子穗发芽发生程度的主要原因。   赵明等(2004)研究发现生产上常见的籼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休眠性相当弱或者无休眠性,恢复系的休眠性大部分较差,少部分具有一定的休眠性,生产上还没有抗穗发芽的杂交稻组合。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改良杂交稻亲本种子的休眠性,培育休眠性较强的杂交稻组合,以经济有效地预防水稻杂交稻制种田穗发芽危害。为此目的,本论文进行了以下5个部分的研究:(1)、水稻不同品种种子休眠性的形成和解除时间的研究;(2)、水稻不同品种稃壳和种皮对种子休眠性影响的研究;(3)、籼稻IRl12-12及其衍生系Ⅱ112B种子休眠性遗传特点的研究;(4)、在杂交稻制种条件下F1的休眠性与亲本的相关以及休眠性的配合力研究;(5)、新选育的强休眠不育系Ⅱ112A的育性研究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其他文献
阐述了输送带煤流采样机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工作原理、安装与调整情况 The structur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working principle, installation and adjustment o
图书馆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开拓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所以图书馆管理和建设工作非常重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尤其重要.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从具体操作和建设项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干旱已经严重威胁油菜的生产,培育油菜耐旱品种是减少干旱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中双9号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5%、10%、15%、20%、25%、30%)的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来模拟油菜苗期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测定模拟干旱胁迫下的根长、苗高、单株鲜重、电导率、成苗率和相对活力指数等指标,以相对活力指数和成苗率为主综合考虑这6个指标筛选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虽为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是单产水平低,主要原因在于栽培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福建省主推的稻草包芯栽培
建筑项目工程负责人要依据详细的政策、制度,同时依照国内外建筑行业施工现场实施管理,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只有把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做好,才可以切实确保项目质量,有效控制项目
罗汉果主产于我国的广西永福、临桂、龙胜、兴安等县,为广西桂北地区的传统特产。罗汉果含葫芦烷三萜甙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几年人们对罗汉果的研究不断
玉米胚乳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淀粉合成酶是zSSI,其编码基因是zsS1,该基因是玉米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本课题小组克隆的zsS1启动子(1637bp)进行5’缺失,用
数字农作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农业的技术载体和应用平台,对农业科技和作物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突出标志和重要支柱。本研究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近45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CPR/92/G31)自1992年启动以来,经过5年的实施,将于今年全面结束。本文介绍了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对
本文首先分析经济管理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加强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