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形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的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功能需求逐渐面向应对未知的复杂任务(如星球探测、灾难救援等),从而对其移动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复合型、可重构以及其他新概念构型设计方法及技术被应用于增强机器人的移动能力。本文以适用于复杂任务下非结构化地形环境的新概念地面移动机构为研究目标,从机构学角度出发,将机构构型创新设计及变形机器人思想相融合,利用连杆机构的灵活特性,提出以六面体为几何外形的一系列可变形机构的构造方法,并探索与研究了可变形六面体机构的地面移动能力。本论文提出可变形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的原创概念,其本质是将具有六面体外形的复杂空间连杆机构整体通过映射设计构成为移动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基于该思想,论文将六面体按正六面体、三角化六面体和削楞截角六面体分类,基于三种几何外形构造了可变形正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可变形三角化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和可变形削楞截角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并分别对其新概念构型设计和机器人变形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六面体的拓扑结构与几何外形,分析了构成多自由度空间机构的活动性,通过大变形的运动分析对其进行移动步态规划,开发具有新概念构型设计以及变形机器人思想的多面体移动机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具有正六面体几何形态的新概念可变形滚动机构。机构本体为具有14杆16副的空间连杆机构,整体由两个平台和四条支链构成,外观形态为一对空间正交的平行四边形,能够在两个驱动器的控制下通过翻滚步态实现全方位移动。(2)提出一种3自由度可变形三角化六面体移动机构。基于3-URU并联机构,该机构设计了特殊的URU支链结构,使得通过控制3个转动副实现机构整体的运动。通过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介绍了三支链同步运动时机器人的变形以及滚动原理。(3)提出一类外部几何形态为截角六面体的新型滚动机构。通过改变运动副的配置方案,得到不同变形特点与滚动模式的新构型。同时,在设计方法上,以几何形面作为基本单元构造具有多面体几何外形的新概念机构,该类机构具有截角六面体几何外形特征,可通过控制驱动器,实现机构整体变形,从而实现机构滚动功能。综合而言,本文从机构构型设计、运动分析与步态规划、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原理样机研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针对可变形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将几何学六面体映射为可变形地面移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基于机构构型及功能需求,结合机构创新构型设计方法和变形移动机器人设计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的可变形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研究了将六面体构型设计为地面移动机构的设计方法;应用变形机器人设计技术,揭示了六面体机构的移动机理,包括驱动机制、控制方法、变形能力、移动模式等;并通过运动副与驱动布局配置技术实现了几何学多面体向机构学移动机构的映射转化;通过奇异位置移动转向控制技术实现机构的移动功能与转向功能。基于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清楚地阐释了新概念可变形六面体地面移动机构的设计理念,同时该类机构所具有的全姿态移动能力与变形能力揭示了其应用潜力,为后续提升机构的移动能力以及设计具有高通过性的多面体移动平台提供了关键技术。
其他文献
思维方式是产生于文化之中的,英、汉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由于英、汉民族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的文化而大相径庭。通过对比英、汉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反
<正>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瘤,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首先报道。本病较罕见,临床
本文认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微观层次的变迁动力源泉理论、中观层次的制度变迁方式理论和宏观层次的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在微观层次上,诺斯突出了相对
在电解碳酸钠吸收硫化氢的富液过程中,为了降低阳极钝化,提高负二价硫向零价硫的转化率和电流效率,采用板框式电解槽直接电解法回收硫黄和氢气,其中石墨电极为阳极,碳酸钠溶
考察了澳大利亚景观保护历史。澳大利亚土著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万年之久,他们照看着家园,也被大自然的资源回馈眷顾着。景观对他们来说是鲜活的生命。200年前到来的欧
利用有限元软件在再流焊温度下,分别对PBGA器件统一的宏细观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就内部焊球来说,发现应力变化最大的是边界焊球,失效最容易从这里产生;并且发现再流焊温度加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彤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时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需求,高职院校近年来格外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并在积极探
针对气象观测、煤矿/隧道/通风管道运行状况监测等的需求,设计了一个由带谐振腔的风能采集器供电的无线风速传感器,该无线传感器包括两个带谐振腔的风能采集器,其中一个用于风能
<正> 症治摘要: 刘××,男性,二十四岁,安徽,板车工人,已婚,住南京北瓦厂街1055号,门诊号76010。患者于59年十月二十八日由其爱人陪同来院门诊,问其病情,瞠目而视,哑口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