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现代心身性胃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复杂,很难用解剖生化等结果解释。对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所致,脑长轴的异常导致神经递质的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肠道一系列症状。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调节神经递质、神经肽类物质的分泌水平达到治疗的目的,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等优势,固本实验选用足三里、天枢穴位进行电针治疗,观察针刺治疗后对IBS模型大鼠的即刻效应,包括内脏敏感性、肠道微循环管径与血流量的变化及血浆中CGRP、ET、VIP水平、结肠中NPY、PGE2、CGRPmRNA、ET受体的变化,初步探讨针刺不同穴位治疗IBS的效应差异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以直肠内醋酸刺激法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模型组、针刺穴位组从第8周开始均采用自制布袋束缚,穴位组进行电针处理1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进行(1)内脏敏感性评估(2)采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管径、血流速度的变化.(3)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ET及结肠NPY、 PGE2的水平(4)分别采用Elisa及RT-PCR(?)去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ET受体的水平。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IBS模型组大鼠背部拱起、腹部抬起值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腹部抬起值升高(P<0.05)。2.肠系膜微循环检测:①肠道微血管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直径在30分钟时明显变窄(P<0.01);与模型组相比,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在10min、20min、30min不同时间段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直径扩张显著(P<0.05,P<0.01)。②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5);与模型组相比,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天枢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有加快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3.血浆中CGRP、VIP、ET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GRP含量降低(P<0.05),血浆中ET水平升高,(P<0.05);即刻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足三里组、天枢组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均升高(P<0.05,P<0.01), 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ET水平降低(P<0.05)。4.结肠组织中NPY、PGE2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中NPY、PGE2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天枢组、足三里组NPY、PGE2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5.结肠组织中CGRPmRNA、ET受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即刻天枢组、即刻足三里组结肠中的CGRPmRNA表达、ET受体均明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足三里组结肠中CGRPmRNA表达减弱、ET受体含量减少(P<0.05)。结论:1.母子分离加幼鼠醋酸灌肠可以建立较稳定的IBS模型大鼠。2.针刺足三里可以改善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及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3.IBS模型大鼠CGRP及其受体、ET及其受体、NPY、PGE2、VIP水平异常、比值失调,可能是导致IBS发生的机制之一。而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它们之间的紊乱状态进而达到对IBS的治疗作用。4.即刻电针介入后,能够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紊乱和各种脑肠肽的平衡失调。5.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天枢穴对血浆中CGRP调节作用较强,足三里穴无论是在受体和基因表达方面还是在内脏敏感性评估以及缓解微循环障碍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