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哲学思想的研究——以《训书》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书》,亦名《说文》,又名《宇宙源流》。最初收集在《爨文丛刻》中,译为《说文》,在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订的((增订爨文丛刻》中,因其寓有训教的意义,将其改译为《训书》。《训书》是彝族古代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彝族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彝族哲学思想的研究以《训书》为例进行阐述。《训书》的具体成书时间已无法确认,从其内容来看,应是唐宋以后的作品。在古代和近代,彝文都没有在彝族人民中普及,彝族文献典籍主要是通过彝族毕摩搜集、整理和编纂传抄保存下来的。《训书》的作者不详,但是是彝族毕摩则是毫无疑问。由于上述原因,本文的主要任务即通过对彝族的哲学思想史和彝族毕摩的职能的概述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训书》所反映的彝族宇宙观、人生观及治国原则。根据彝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彝族哲学思想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及封建社会。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在彝族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训书》作为一部哲学文献,追述了天地万物及人类的起源。认为清气上升形成天,浊气下降形成地。人体同样是由清浊二气凝聚而成。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由五行决定。在讲述了天地万物及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之后,《训书》还阐述了其“君民一体”和“德政”的治国思想。其中的五行思想、人法于天的思想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仁政思想明显的带有内地诸家思想影响的印迹。说明在《训书》的时代,彝族和汉族思想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已经十分深入,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传统已经形成。
其他文献
期刊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其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整个西方思想史中,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洛克、亚当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学技术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没用科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