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止晕化痰汤”治疗前后,痰浊上蒙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眩晕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止晕化痰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予中药汤剂“止晕化痰汤”治疗,对照组42例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观察比较两组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等指标变化,并采用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最后,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评价“止晕化痰汤”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完成临床观察患者76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脱落率为9.52%。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烟酒嗜好、合并基础疾病、眩晕中医证候积分及DHI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总疗效情况: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78.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情况:(1)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1)。5.DHI评分情况:(1)治疗1周、2周后,两组DHI总分、P项、E项、F项分值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DHI总分、E项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组间P项、F项分值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4周后,两组DHI总分、P项、E项、F项分值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DHI总分、E项、F项分值降低程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组间P项分值降低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临床观察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肾功指标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常规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止晕化痰汤治疗痰浊上蒙型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疗效明显,尤其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运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更具优势。2.止晕化痰汤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