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初探:性行为模式、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syzj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性恋的英文“Asexuality”本意是生物学相关领域中“无性繁殖”的意思,作为一种性取向,无性恋则是指持续缺乏性兴趣或者对他人缺乏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这个定义强调了一种对他人性倾向的缺乏,同时这种缺乏应该是一种持久的特质或心理状态和取向。目前,学者们对无性恋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无性恋的界定,其中性吸引,即能否感受到他人在性方面的吸引力是界定无性恋的核心指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无性恋的界定,学者们指出无性恋不是性欲障碍,是否因为对他人性吸引或性欲的缺乏而感受到痛苦,是许多研究者区分无性恋和性欲障碍(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HSDD)的核心指标。研究者们还指出,无性恋者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性吸引,但并不是感受不到浪漫吸引,性吸引是有关情色和肉欲的诱惑程度,而浪漫吸引则更多的是一种迷恋的感觉和情感上的依恋,以往研究发现,很多无性恋者依然会处于一段稳定的浪漫关系中。同时,无性恋者缺乏性吸引,并不意味着一定缺乏性欲和性行为,许多研究都显示,一些无性恋者虽然感受不到性吸引,但依然会有性行为(例如自慰),同时也能感受到较低水平的性欲,只是这种性欲大多不涉及他人,是弥散的或指向自我的,被称为“非伴侣指向性”的性欲。人们总是会寻求一个或多个族群的认同,例如种族、肤色、宗教或性。性少数身份认同就是性少数群体在性方面的自我认同,包括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个人认同和人际认同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概念。性少数身份认同的过程是始于一个人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同性性偏好或其他非异性性偏好,并不断把这种认知融入到自我身份当中的过程。以往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理论来描述性少数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的一维阶段发展理论和近期的多维非线性发展理论。相关理论的内涵也逐渐扩大,从一开始仅探讨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到现在的LGB(L指lesbian,女同性恋者;G指gay,男同性恋者;B指bisexual,双性恋者)身份认同,性少数身份认同的概念被不断扩充和完善。现在,我们试图对无性恋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并将其与LGB身份认同整合,使之拓展成性少数身份认同这个更统合的概念。以往研究发现LGB群体相比异性恋者,有着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异性恋群体,LGB群体有较高比例的焦虑、情绪障碍和物质滥用,以及更多的自杀想法和计划。与西方LGB群体的情况类似,中国LGB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国内性少数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针对男同性恋群体,其抑郁、强迫、自杀想法的比例要高于异性恋男性,在90项症状清单(SCL-90)上的得分也要高于全国常模。有关无性恋心理健康的研究,相比其定义和性行为模式的研究要少很多,但现有的研究大多表明,无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异性恋者,相比异性恋被试,有更高水平的神经质、抑郁、惊恐性焦虑和人际敏感。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无性恋者并不会因为性吸引的缺乏或丧失而感到痛苦,这似乎意味着无性恋相比LGB群体,在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索过程中的困难要少一些,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一点,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比较无性恋与LGB群体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以往研究探索了无性恋的定义和其性行为模式,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有少量研究关注了无性恋者的心理健康,但还没有研究探索无性恋者的身份认同。同时,现有的实证研究样本大多是基于西方社会,还没有研究基于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无性恋的定义及其性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有待验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三个研究来对中国的无性恋群体进行初步探索。研究1对无性恋的定义在中国是否适用进行了验证,同时还测量了无性恋者的性吸引、浪漫吸引、性欲和性活动(例如自慰)模式。研究2考察了无性恋者的性少数身份认同,包括内化恐同、身份隐藏、接受担忧、身份困惑和困难过程等方面,并与同性恋和双性恋者进行比较。研究3考察了无性恋者的心理健康,并与异性恋和LGB群体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无性恋组相比异性恋对照组被试,报告有较低的自慰频率、较少的性经历,以及更少的感受到性吸引和浪漫吸引。无性恋者更少的感受到性吸引,这表明“较少或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无性恋的定义。疑似无性恋组被试在性吸引和浪漫吸引,以及性欲这三方面的水平,处于异性恋对照组和无性恋组被试之间。(2)无性恋组被试在他人性欲的得分显著低于异性恋对照组,但在个人性欲得分上,只是略微低于异性恋对照组被试。这与我们之前的假设和推测一致,无性恋者感受不到性吸引,因此他们的他人性欲得分会显著较低,但无性恋者依然存在自慰行为,揭示出他们还会有较低水平的个人性欲,因此在个人性欲得分上,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明显。(3)在性行为和性欲方面,不同浪漫取向的无性恋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同性浪漫取向的被试表现出较高的他人性欲和更高的自慰频率,显示出无性恋群体内部的异质性。(4)在性少数身份认同各维度上,不同性取向的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份困惑上,无性恋和双性恋者的得分要高于同性恋者,显示出无性恋者在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确认上有更多的困惑;在困难过程上,无性恋的得分要低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显示出无性恋者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要经历更少的痛苦;在内化恐同、身份隐藏和接受担忧上,无性恋与同性恋、双性恋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5)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不同性取向的被试也存在显著差异。无性恋被试在压力、焦虑上的得分低于同性恋和双性恋被试,在抑郁上的得分低于同性恋被试;疑似无性恋被试在压力上的得分低于同性恋被试,在焦虑上的得分低于同性恋和双性恋被试。这显示出无性恋者相比其他性少数群体有着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无性恋被试在抑郁上的得分要高于异性恋被试,这显示出无性恋者作为性少数群体的一部分,与异性恋者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依然较差。
其他文献
<正> 微型小说,一种可以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相提并论的小说样式,正在我国的文艺园林里斗艳争奇。著名小说家王蒙、蒋子龙、孟伟哉、从维熙、冯骥才、南丁、叶文玲等人与
<正>冬日午后,再次品读《给教师的建议》。阳光透过玻璃窗柔柔地照射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捧着那些零落隽永的花瓣,就像手捧冬日里的暖阳。目光穿行于浸透深邃哲理
期刊
<正> 用75%酒精或2%碘酒常规消毒后,取适量白糖置于发炎部位,用略宽于甲床的氧化锌胶布一块,长度以能环绕手指一周半为度,将胶布背面用文火烤热,自指腹部将胶布环绕患指末节粘
经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行为也由原来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转变为多样化的
本文介绍了国外膨胀聚苯乙烯混凝土的种类、原料组成及性能。重点介绍了联邦德国、苏联的生产及研究情况。
<正>1 心仪已久,但不相熟,全靠“香港文学”为媒。王一桃先生赐赠予《王一桃香港诗辑》一册,书签曰:“经常在《香港文学》上见到您,不知能否赐教?”以文交友,幸事之至,岂敢“
<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界有关中国禅宗史的研究正经历了一场典范的转移。此前,日本临济宗学人铃木大拙的英文禅学史论述左右了西方世界研究禅宗思想与历史的基本观念与
<正>一、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对外投资内部控制意识。1.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入。有的企业只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